新授權模式加速遷移 開源/競品/上雲因應

2024-06-03
隨著VMware的授權模式轉變,反而更促使已經可以接受訂閱模式或是On Demand消費模式的企業,加速往遷移的策略邁進,考慮直接把環境搬上公雲,因為不只能節省直接的產品採購成本,包括後端的維運與相對應的管理的成本都可以委外而有所精省。

從歷史演進來看,任何供應商的併購案免不了會組織改造、產品整併,甚至改變銷售與行銷通路,而VMware加入博通(Broadcom)後,這樣的現象也正在重演,甚至在未來幾季,都還可能會有滾動式的調整。

截至四月為止,Broadcom已取消VMware的合作夥伴協議,轉而邀請經銷商加入Broadcom Advantage合作夥伴計畫;同時也重組與縮減VMware產品組合,除了保留原本的VMware vSphere Standard(VVS)以及VMware vSphere Essentials Plus(VVEP)外,並推出VMware Cloud Foundation(VCF)和VMware vSphere Foundation(VVF)新產品組合。而原本VMware旗艦產品之一的vSAN則被包含在VVF和VCF的產品組合中。另外,計價模式也有所改變,除了停售永久授權轉為全面訂閱制之外,計價的單位也從CPU數量改為核心數和容量。

銷售通路影響支援服務更改IT架構應對成本管控

IDC台灣企業應用資深市場分析師林雅惠觀察,此次的整併與策略調整,對企業最直覺的影響就是IT支出,長期來看,訂閱模式的成本會比永久授權來得高,同時,習慣採用年度預算制以及CapEx來認列這項投資的企業,在預算編列與費用管控上都將遇到挑戰,甚至會有企業需要透過更改IT架構來因應新的計價單位以管控成本。

而且產品捆綁的策略也將直接造成企業用戶的採購門檻上升,企業過去有可能只有部分功能的需求,然而在產品捆綁的策略下,可能帶來潛在的資源浪費或是軟體利用率不足的狀況;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VVS及VVEP無法單獨加購其他產品功能,在方案的選擇性上明顯將受到限制。「從產品簡化的方向來看,很明顯是朝著大型企業或服務商的方向來聚焦。」

「經銷通路的收斂則是另一項大的影響」,她也提醒大型企業,如果交易的對象是從合作夥伴轉向原廠,就要開始重新評估其支援服務的程度是不是能符合企業需求,以及接下來與原廠的互動上會有什麼樣的轉變。而中小企業也需檢視他們既有的經銷商是否仍在Broadcom的合作網絡中,以及在接下來的新合作中,能夠獲得多少價格折扣,以及服務支援的程度。

三種因應方案各有優勢

多年以來,虛擬化一直是企業IT環境重要關鍵,然而在面對整併策略還沒有完全明朗的情況下,企業擔心多年來依賴且熟悉的VMware環境會不會不再穩定、如何維持IT預算支出以及維運服務的支援度,而這些也都影響著企業未來的規劃以及未來的市場走向。

林雅惠指出,實務上,企業可能會評估三種不同的因應模式,第一種是改變部署模式,根據IDC去年發布的全球虛擬化軟體定義運算預測(Worldwide Software-Defined Compute Forecast, 2023–2027),在2022年,軟體定義運算(SDC)於地端部署的比重大約是93%,只有7%為公有雲部署。她提到,隨著VMware的授權模式轉變,反而更促使已經可以接受訂閱模式或是On Demand消費模式的企業,加速往遷移的策略邁進,考慮直接把環境搬上公雲,IDC預測,到了2027年全球SDC的市場雲端的佔比有機會達到16%。

第二種可能則是選擇往其他地端虛擬化平台來移轉,包括超融合基礎架構(HCI)或是地端虛擬化軟體,這些虛擬化平台長期以來都和VMware處於競爭的狀態,如果企業對於直接上公有雲,或是浮動、長期上升的成本有所擔憂,那麼就可能在VMware合約到期前轉向競品,至於轉移型態會是HCI或其他虛擬化軟體,就要看企業需遷移的工作負載、用例,以及遷移的直接與間接成本,來決定採用的方案。 第三種可能採行的路線是考慮開源解決方案,好處是很直接的可以降低直接成本,而且開源通常也都有比較廣泛的硬體相容性,不過,開源軟體本身所需的員工技能要求、管理的複雜性以及支援能力也都會是企業的潛在成本,也需納入考量。

多方考量避免遷移專案失敗

不管是加速上雲、轉向其他虛擬化平台,或是擁抱開源,從實務與技術的層面來看,企業通常不太可能一次就把所有的工作負載進行遷移或轉換,而是會依據用例、工作負載或是成本考量來規劃遷移的藍圖與平台選擇。

預期VMware的授權模式轉變,將加速企業遷移至公有雲。根據IDC調查,到了2027年全球SDC市場雲端的佔比有機會達到16%,而2022年僅有7%為公有雲部署。

林雅惠認為,雖然不少替代方案都已提供遷移工具來簡化企業負擔,但其實企業面臨的遷移成本與技術門檻並不低,從這兩點來看,能夠接受將工作負載遷移到公有雲,並直接使用公有雲業者的虛擬化平台的企業並不多,因此大多數企業會採取漸進式的作法,反正都已經轉為訂閱授權了,就先把VM搬遷到公有雲的環境上,然後再慢慢依據使用情況或是工作負載,替換掉VMware以便做到節費或是成本管控。而中小企業轉而擁抱HCI的可能性會更高一些,一方面是考量技術門檻,而另一方面,一站式方案(Turnkey Solution)更能直接滿足中小企業需求,同時也有助於掌握成本與計費模式。

她同時也建議企業應該從三面向來評估,首先是總體成本。一般來說,更易於使用與管理成本的訂價模型,對於企業而言將更具有吸引力,也是決定是否遷移至其他解決方案的主要考量;但是除了直接成本之外,在遷移過程中的直接、間接成本,以及後續的維運成本,以及無形的管理成本(包含員工再訓練、採用開源軟體管理複雜性、潛在的合規風險等)也應該一併考量。

其次是支援能力及員工技能,由於經銷通路的收斂以及企業客戶與原廠互動模式的轉變,將使得企業需重新評估其使用案例與規模,來決定需要的支援服務層級;以及內部員工是否需要重新訓練來使用新的虛擬化平台,都需要一併評估。

最後,在規劃期間,要有利害關係人的全面性參與,因為在進行遷移規劃的過程中,除了VM的格式與運行環境的相容性外,還要考量安全、法規遵循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應用之間的相依性及資料管理或是復原的要求,因此,企業應該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都來參與前期的規劃,如此才能有全面性的考量。

林雅惠解釋,這裡提及的利害關係人並不只有IT維運人員,包含雲端開發人員、前線業務需求分析師、網站可靠性工程師(SRE)或是DevOps團隊其實都應該要共同參與進來,如此才能夠確保整個遷移工作足夠全面,也可以避免造成整個遷移時程的延宕,甚至是遷移專案的失敗。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