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 服務層級 混合雲 公有雲 私有雲 雲端 岱凱

整合雲端 先判定服務層級

2012-08-22
許多企業對於內部到底有那些IT應用服務,而這些應用服務的關鍵程度為何仍無法有效判定,但這對於實踐雲端卻是一個很大的絆腳石。
對許多企業而言,運用混合雲的IT架構有極大的吸引力。過去面對業務端需求,企業只能選擇成本高昂的投資方式,資訊部門會想辦法採購軟、硬體設備並部署,以協助業務推廣,同時避免來自於業務端的挑戰。但是這些因短期業務考量而部署的資產,往往大費周章花費3?6個月在詢價、評估、簽核等採購流程,最終可能只運轉了半年,就閒置不用。但同樣的條件與需求下,透過公有雲卻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不僅可以立即取得資源,同時也無須採購軟、硬體設備,成本支出從資產轉為費用,也不會有折舊攤提的問題。

台灣岱凱專業服務事業資深總監劉志賢表示,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岱凱早已協助多家企業,落實混合雲的運用。就以在新加坡的專案為例,該企業原本在企業內部自建Exchange Server,而後企業決定將部分的電子郵件帳號轉移到公有雲上。由於該企業選擇了微軟Office 365雲端服務,因而可以透過微軟的管理機制,同時管理企業內部以及公有雲上的電子郵件。

「運用公有雲資源是企業用來管理成本的絕佳方式。」他解釋,特別是大型企業,授權費是一項很沉重的支出,若是將部分應用服務移轉到公有雲上,相對有利,例如將自建的電子郵件系統轉換為公有雲業者所提供的電子郵件服務就是一項可行的方式,一方面由於電子郵件在技術發展上相對成熟,只要兩邊同時並存一段時間,大致就不會有問題,另一方面,使用者的操作經驗也不會差距太大,成功移轉的比例也大幅增加。

檢視IT服務是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台灣產業相對保守的特性,劉志賢認為,不管是在私有雲建置以及公有雲的採用上,步調都較國外要來得緩慢。他提到,要真正落實混合雲,取得成本管理上的優勢,第一步是要先檢視企業內部的IT服務。

「許多企業對於內部到底有哪些IT應用服務、這些應用服務的關鍵程度為何仍無法有效判定,但這對於實踐雲端卻是一個很大的絆腳石。」劉志賢解釋,倘若企業認定內部所有的應用服務全部都是關鍵等級,那麼企業就很難評估有哪些應用服務可以留在自建的私有雲中,而哪些應用服務又可以使用公有雲的資源,其成本結構又是如何?當這些資訊無法預期時,CIO也很難決定要不要部署混合雲。

▲台灣岱凱專業服務事業資深總監劉志賢指出,運用公有雲資源是企業用來管理成本的絕佳方式。特別對大型企業而言,授權費是一項很沉重的支出,若是將部分應用服務移轉到公有雲上,相對有利。
他強調,不管企業自建私有雲或採用公有雲資源,檢視IT服務是企業優先必要的功課,以私有雲來說,當所有的應用服務都被判定是關鍵系統時,企業建立私有雲所須耗費的成本一定是天價,因為所有一般性的服務都在關鍵系統的要求等級下運轉,到最後基於成本考量,就會選擇放棄。同理,使用公有雲也是如此,如果企業不知道哪些User是關鍵使用者需要高服務層級,而哪些使用者只需一般服務層級時,企業只能決定全部納入企業內部私有雲或是透過公有雲來提供,但前者有成本考量,後者則風險大幅提升。「前述的新加坡專案之所以能夠成功運用混合雲,正是因為該企業做好了IT服務檢視的緣故。針對重要且需高服務層級需求的電子郵件,選擇放於本地端,而較不關鍵的電子郵件則透過公有雲來服務。」他提到,只要做好IT服務檢視,並且妥善規劃,企業一定都能看到混合運用後的投資報酬效益。「以成本結構來看,關鍵性應用與非關鍵性應用的成本費用絕對是不同的,一旦企業把所有的應用服務全視為關鍵性應用時,成本費用自然高居不下,唯有做好適度配置,才能兼顧成本與應用服務的順暢性。」

整合介面很重要

Cloud的精神就在於隨手可得的資源、能彈性的運用,同時不需要擔心雲端服務供應商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基礎架構建置。但當雲端服務供應商愈多,採用的平台或是用以撰寫的程式語言也五花八門,相較於企業內部的IT架構也可能迥然不同。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希冀能對私有雲與公有雲進行一定的掌控,也就成為一件複雜的功課。

劉志賢提到,在挑選公有雲服務業者時,管理介面能不能整合也是一項很重要的關鍵。「目前許多雲端供應商正在著手進行如何將私有雲與公有雲納入同一個管理介面中,例如VMware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當企業內部的私有雲以VMware平台建立時,企業可以透過vCenter來進行中央管理。這時若企業選擇的公有雲服務業者同樣也以VMware vCloud來建立其雲端基礎架構時,vCenter就可以同時管理兩邊的虛擬機器,企業可以透過兩邊互通的機制,針對負載平衡進行調配或是用來部署災難復原(Disaster Recovery,DR)計畫。」

目前除了各家公有雲服務業者與VMware合作之外,許多IT供應商也正試圖打造整合的環境,一方面協助企業建置私有雲,同時也提供了雲端服務,以方便企業混合運用。「百家爭鳴的發展固然對企業有所好處,但同時也能想見,公有雲服務產業要有一個統一的雲端建置標準架構,恐怕需要長遠時間才能實現了。」他說。

以企業需求為出發

隨著IT技術發展,雲端運算已成為一股明確的趨勢,企業運用混合雲也很可能成為未來掌控成本的模式之一,面對雲端發展,企業該如何投入其中?

劉志賢指出,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正視服務層級需求是相當重要的關鍵。「不管是自建私有雲或是採用公有雲,從企業需求出發是必要的考量。以自建私有雲為例,倘若企業不想透過買斷設備來佈建私有雲,那麼就應該尋找可以隨需付費的方案來因應,例如岱凱推出的管理式雲端平台(MCP),其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雲端基礎架構,整合思科、VMware以及EMC三家IT業者優勢,企業可以選擇部署在企業內部或是置於IDC託管,使用多少就付費多少。另外,在挑選公有雲服務供應商也應如此,確定內部IT服務層級以及整合的需求,同時比對公有雲服務業者能夠做到的承諾與服務層級,才能在眾多的雲海中找到合適的雲端服務供應商。」

他提到,若是企業在需求與服務層級的判定上有所困難,也可以尋求顧問業者的協助,包括IT基礎架構檢視到IT服務層級的判定以及落實雲端架構的規劃,顧問業者都能為企業提供好的建議與作法,減少企業摸索時間,加速進程。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