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對向來靠天吃飯的農業而言,造成生長週期紊亂,導致農作物損傷歉收,全球糧食維持穩定供應不易,若無法有解決問題,糧食供需失衡將日益嚴重。但危機亦是轉機,在環境變化、市場需求與IT應用成熟配合下,也開啟了農業與IT結合的契機。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人口為77億,預估至2050年將成長至97億,亦即未來30年全球人口將新增20億。在全球人口持續增加下,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指出,2050年農作物產量必須較2009年增加70%,才能滿足全球人口需求。
反觀,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不僅打亂季節變換時序,大雪、酷熱、乾旱、暴雨等極端氣候現象亦在全球各地陸續傳出。在氣候異常狀況頻傳的狀況下,對向來「靠天吃飯」的農業,影響更加深刻,氣候異常造成農作物生長週期紊亂,除導致農作物損傷歉收,全球糧食維持穩定供應不易之外,對提高產量更添增許多不確定因素。
基於「民以食為天」為人類最基本需求的考量,若無法有解決相關問題,糧食供需失衡將日益嚴重,導致缺口擴大、價格上漲,乃至出現各種社會問題。過去主要透過化學技術研發,提供低價肥料、農藥等,以提高農地的生產量。然而,除可耕作農地擴張受限、農民普遍高齡化之外,過度使用肥料、農藥,亦衍生環保、食安等問題。
結合IT解決農業問題
在環境變化、市場需求與IT應用成熟配合下,開啟農業與IT結合的契機。農業IT化發展不僅可讓農作物種植不受氣候、季節限制,亦可控制質與量,近來應用上已有長足進展,且在持續發酵中。尤其是技術快速演進、成本持續下降,效益開始顯現,促使農業領域與IT結合的農業科技(Agritech)出現,逐漸形成一股智慧農業風潮。智慧農業透過專業評估,找出各種農作物最佳栽種方式,搭配自動化設施與控制系統進行智慧化生產,並結合數據進行市場分析,不僅建立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體系達到產銷平衡,更可產出符合消費者安全、安心需求的農產品。
藉此,可降低農家人力成本與風險,增進整體收益,進而吸引青年農民加入,帶動整體農業發展。因此,未來農業朝向工業化或智慧化管理的生產型態,應會成為普遍的經營模式。
業者積極展開佈局搶攻市場商機
著眼於市場商機與潛力需求,包含電子業、傳統製造業、資訊服務業等皆積極佈局跨入農業領域。跨入方式,依各別能耐、資源或策略佈局,大致分直接、間接或兩者兼營等。
直接方式以電子業、傳統製造業為主,乃利用廢棄或舊有廠房、閒置土地等,導入IT解決方案,結合長期累積之生產管理技術,直接投入農作物之種植栽培,以規模經濟、栽種環境控管,以及計畫性生產,取代過去依靠經驗法則的運作模式,達到降低成本、品質一致、供應穩定之要求。而間接方式以資訊服務、系統整合業為主,則為不直接從事農作物栽種,而以針對農家或相關企業,開發銷售植物工廠或戶外農地管理相關系統、解決方案或服務的業務為主。
製造經驗雖適用惟經營面仍具挑戰
相較過去依靠經驗法則的運作模式,製造業跨入農業領域,只須補強農業相關專業知識,或與相關業者合作,透過運用過去累積的生產管理經驗,在農業經營上降低成本、管控品質與提升效率等部分,應是駕輕就熟,存在寬廣的發揮空間,為吸引製造業投入的因素之一。此外,以製造業思維跨入農業經營,除原本經營面的成本效益、投資報酬率分析等之外,生產與銷售面之產能規劃、通路、產品策略等,亦可一體適用。例如,為避免與傳統農作物市場重疊,生產面可以季節交錯進行排程,通路部分與標榜養生等高級餐廳配合,產品訴求糖尿病等特定病患食用,以形成差異化等對應策略。雖然工業產品的生產流程可能較農產品複雜,但農作物生長的控制難度遠高於一般工業產品,單價不高且有保存期限,加上大量栽種難免遭遇供過於求、陷入價格競爭情況,都是經營上的課題。
技術成熟價格下滑帶動市場擴大
就相關解決方案或服務間接投入方式而言,導入成本高、IT能力低,是過去農業IT化發展的瓶頸,近來拜LED光源、感測器、節能技術、雲端運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日益成熟,價格持續下滑之賜,相關解決方案與服務推陳出新,應用市場逐漸擴大。
除了植物工廠之整體解決方案外,業者也透過雲端服務提供初期投資門檻較低的農業經營支援服務,協助農家預先評估規劃、提升經營效率。運用相關服務在農作物栽種前,以栽種方式、農地面積、土壤特性等為基礎,依據各農作物種類栽種方法、成本、客戶別出貨型態等數據,進行獲利性模擬等,再從經營角度,進行栽種規劃以及後續之細節管理與經營績效分析。此外,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也可導入各種科技,在遠端進行監控,降低人工負荷,提高作業效率。例如採用全球定位系統管理農地,以無人機等飛行器進行肥料投放、作物生產狀況與產量監控,或在農作機具、飛行器上裝設感測器,蒐集溫度、溼度等各種環境數據,並監測化學肥料內氮、磷等物質的含量等數據,協助農家掌握病蟲害風險,以及進行灌溉驅蟲等時機,以有效管理作物生產狀況。漁牧業的科技應用也呈現多元發展,以人工養殖業為例,運用影像識別等技術,進行氣候變化預警、水質監控、投餌等養殖狀況監控,提供即時魚隻健康、餵食狀況、環境衛生、定位追蹤等資訊,進而帶動養殖漁業全面升級與轉型。
電腦化、資訊系統等IT應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製造業、服務業提升經營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軟硬體技術整合下,未來將朝向智慧應用精進。面對極端氣候、農村高齡化、品質要求提高等主客觀因素,驅動農業的IT應用持續擴大,可望將傳統農業帶入轉型期,朝向智慧農業發展,也為IT應用帶來新的市場商機。
<本文作者周維忠,現任資策會MIC主任,專業於資訊應用相關技術及基礎環境與市場趨勢研究,長期深度觀察資訊應用新興技術發展、創新服務模式與市場競爭態勢。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長期觀測記錄高科技產業市場情報及發展趨勢,是臺灣資通訊產業最重要的軍師,也是政府倚重的專業智庫。更多資訊請參閱官網https://mic.ii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