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過去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41年來所累積的豐富資通訊培訓經驗,資展國際(iSpan)自去年九月由資策會教研所人才培育團隊獨立而出之後,便持續深耕資訊人才培訓市場,以培育數位科技人才為職志,累積科技人才培育能量。
成立至今已開設15門就業養成班、四大系列在職課程,同時也接受企業包班,甚至針對企業轉型需求,提供系列人才培訓課程。
近期,在新冠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下,高科技產業加速擴展步調,再度掀起勞動力短缺議題,資展國際總經理呂理華觀察,人力短缺的挑戰其實早在多年前便已經開始廣泛討論,近兩年在台商回流以及疫情影響下,國內就業市場蓬勃,大量職缺也被釋出,讓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再度浮現。「其中,資訊服務相關產業的人力需求非常明顯,根據資展國際內部統計,所有求才廠商中,近五成都是廣義的資訊服務相關產業,包含軟體開發、顧問諮詢以及軟體解決方案代理業者。另外有兩成比例是來自於金融、保險相關的產業,其餘三成則是一般的傳統產業與電腦製造業。」 他認為,政府近幾年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許多企業將數位轉型當作再創商模或是營運高峰的契機,也是促使IT人力需求攀升的主因。隨著企業大量投入與數位轉型相關的技術與產品,不管是數位化、自動化甚至走向智慧化,都需要仰賴IT人力來達成。「從需求端來看,半導體產業快速擴張,當然也會需要大量的IT人才,在此情況下,也加劇IT人才招募的難度。」
另外,從供應端來看,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每年IT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一直在逐年減少,當供應端減少,需求端增多,就會讓人才的供應更加惡化。「我們甚至觀察到一個現象,同企業不同部門單位需要IT人力,居然分別到資展國際來求才,就足以顯見企業需才若渴的現況。」呂理華說。
軟體開發、雲端網路需求高
為了協助企業解決數位轉型人才缺口、學用落差,資展國際在長期就業養成方面,規劃了15門就業養成班,包含全端工程師就業養成班、互動式網站UI/UX設計師就業養成班、跨域Java軟體工程師就業養成班、AI雲端Web應用系統開發實作精修班、AI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就業養成班(AIoT系列)、智慧應用微軟C#工程師就業養成班、Big Data巨量資料分析就業養成班、嵌入式軟韌體系統創新應用就業養成班、前端工程師就業養成班、3D遊戲美術設計人才養成班、雲端網路與資安工程師就業養成班以及App Developer行動開發工程師養成班,範圍涵蓋人工智慧、雲端技術、程式設計、數位內容以及軟韌體系統。
而針對在職場上已累積一定資歷的IT從業人員,資展國際也推出四大系列課程的在職進修班,包含智慧應用、系統開發、雲端網路以及科技管理都囊括在內,每一系列課程,均有完整的規劃。例如,智慧應用包含了人工智慧、智慧綠能、數位行銷以及商務應用,其中在人工智慧方面,其課程架構從AI基礎架構到核心技術如深度學習、物件偵測、語音辨識等,再到AI智慧應用,目前共計有九門課程可供選擇。
又如系統開發系列,則包含軟體工程、資料庫/大數據以及物聯網。其中,在大數據方面,課程設計從資料獲取、資料儲存、Hadoop批處理、Spark流處理等大數據儲存與處理;至R資料探勘、Python資料探勘、文字資料探勘、資料科學家等各式的大數據分析;同時也提供電子商務、財務金融、生產製造等各領域的大數據應用課程。
雲端網路系列課程則包含了網路通訊、雲端運算、5G通訊以及資訊安全等面向,特別是在資安管理方面,則有ISO27001資安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認證、ISO27002資訊安全管理國際認證班、雲端資訊安全、滲透測試、網站攻防實務、CompTIA Security+國際網路資安認證班等等豐富的課程可供選擇。
資展國際總經理呂理華觀察,從求才類型來看,目前軟體開發的需求最高,包含Java、.NET或是JavaScript人才都相當熱門,另外雲端網路的需求也很高。不過他也提到,多數企業會期待人才能夠同時具備多重技能,尤其是軟體開發人才,不光要懂Java語言,可能還要熟悉.NET,具備跨技能的能力已成一股趨勢。
另外,像是大數據、人工智慧或是AIoT、Python這些熱門職缺,實際需求並沒有像軟體開發人員這麼大量,但對於人才技能要求會更高,以大數據來說,企業會希望人才最好還具有統計背景,若是人工智慧,則會希望具有領域的專業知識,例如有醫療背景又懂得AI,因此這類工作的人才會更難尋得。
跨域兼職新型態浮現
新冠疫情帶來工作與生活變革,混合辦公也成為疫後新常態。呂理華指出,在未來的工作場所中,實體辦公與居家上班混合的工作型態可能會慢慢出現,事實上,因為疫情影響,美國的企業在過去一年多來已大量施行員工居家上班,國內此情況雖然較少,但相信未來會慢慢地更普遍。甚至更進一步,工作型態也會因此而調整,在辦公環境中會有更多兼職的員工,而這些兼職的員工極有可能是跨國或跨區域的人才,換言之,員工可能同時受僱於好幾家企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對薪資條件的要求可能不同。
「不過國外已經出現這樣的工作模式,只要將工作型態、工作績效定義得非常清楚,在能力許可的條件下,就不會認定自己只專屬於某家公司,而是同時兼任好幾份工作,」他提到,在國外這種全球工作夥伴的企業工作型態已經慢慢浮現出來,相信未來也會逐漸地被企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