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 Digital Experience Monitoring DEM Riverbed SteelCentral Aternity

基於相同數據打造共通平台 協助企業實踐數位轉型

完善終端可視化 關聯分析釐清問題肇因

2019-05-08
近幾年陸續透過併購方式進入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M)領域的Riverbed,以SteelCentral建構解決方案,Aternity蒐集終端裝置運行的程式碼狀態,NetProfiler則負責辨識網路相關資訊,各種不同資料來源全數透過端到端的數位體驗監看(DEM)入口網來呈現,操作者可以是ITOps、NetOps、雲端架構師、應用開發者、管理階層等不同角色的用戶,在相同平台上依據角色客製專屬儀表板,在事件發生時,IT部門可藉此協同工作執行排除,管理者則可查看處置狀況。

 

過去Riverbed為人熟知的技術是廣域網路應用加速,隨著企業IT結構的演進,Riverbed亞太區技術方案架構師李耀宗指出,如今的Riverbed是以協助企業實踐數位轉型為核心思維進行研發,既有的廣域網路優化技術則是最後的手段。畢竟加速的標的主要是應用服務,技術框架種類相當多元,必須先行理解要打通的關鍵環節,若缺乏可視性,其實不大容易瞄準目標。

「因此Riverbed早就開始轉變發展方向,在2013年透過併購Opnet進入APM市場,取得網路與應用效能分析技術。」李耀宗說,隨著各式各樣的行動裝置出現,Riverbed把視野再往前推。近年來的數位轉型、數位體驗監控,都是從既有資料中心開始切入,因此現在坊間所有的監控工具,不管是NPM或APM,部署位置主要在可控管的資料中心,卻忽略了用戶體驗的關鍵指標在於終端裝置,會承載網路延遲、單點失效等狀況。

於是2016年Riverbed再併購了專精發展端點環境監控技術的Aternity,透過終端裝置上安裝代理程式,藉此監看效能變化,以了解使用者體驗。如此一來,可說是完善了效能監控的最後一哩路,掌握以往無法觸碰到的終端裝置,真正落實端到端的用戶體驗監看。

補足端點可視能力掌握完整存取資訊 

在終端裝置安裝代理程式來蒐集資料,可取得更詳盡的狀態資訊,再加上現代終端運算能力通常過剩,商業軟體發展至今也已相當成熟,不至於佔用過多資源。李耀宗觀察,即使安裝多種功能的代理程式也幾乎不會影響用戶操作。

過去IT領域的監控技術較著重於資料中心的應用環境,畢竟終端用戶主要工作環境在公司內部,只要區域網路的連線品質穩定即可順暢運行。此後應用系統走向網頁式操作介面,增添了中介層運行程式邏輯,當時的APM大多鎖定在此三層式架構,解析Java、.Net程式碼運行效能。

「如今應用系統的前端,已非單純的網頁操作介面,不僅運用JavaScript、Ajax等程式碼設計許多互動功能,也陸續發展行動裝置上運行的App,使得應用程式運行狀態出現盲點。假設是金融業,提供網銀查詢服務,若運行程式出現錯誤,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釐清根本原因,說明問題之所在,進而加以修復,恐因此損及商譽。」李耀宗說。

現代應用服務必須為終端用戶帶來更便利的操作體驗,但對IT人員而言,實際上是增添管理負擔,一旦出現問題恐帶來商業損失。這正是Riverbed觀察到的現況,因此投入資源發展DEM方案來提升數位化應用的可用性。

他進一步說明,當初併購在歐美地區端點監看市場已發展多年的Aternity,即是為了補強終端環境的盲點,藉此可詳盡地掌握使用者操作特定功能的回應時間,若發現時間超過平常的區間,代表可能有潛在問題,端點工具可立即偵測發現,並且協助釐清根本原因。

端點監控工具著重之處在於建立可視化能力,藉此得知用戶端存取行為是否遭遇到回應速度變慢、發生錯誤,但若想進一步解決問題,則並非僅仰賴端點工具,還必須整合存取行為過程中,所經過的多個網路傳輸節點、應用程式作業系統等因素,這方面資訊即是Riverbed的強項。

「整合Aternity技術之後,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做到真正端到端的監控。從終端的存取行為開始,經過網路架構的交換器、路由器等節點,進入資料中心的伺服器,可以掌握完整存取行為產生的資訊,最後彙整到單一平台實作分析。」李耀宗強調。

演算分析大數據依職責查看相關指標 

既有IT架構對各種技術領域的資料皆有專屬蒐集工具,畢竟不同技術平台的資料特性迥異,格式也難以有統一標準,使得蒐集取得資料之後難以進一步建立相互關聯。李耀宗以常見的案例說明,「當系統發生錯誤時,九成以上的狀況會把問題指向其他部門,當然我們並非試圖泯除這方面的歧見,而是思考,若蒐集取得相同平台的資料,彼此可勾稽串聯,或許可降低同仁們推卸責任的情況。」

為了消除不同團隊之間的隔閡,Riverbed架構的SteelCentral解決方案平台,採用不同工具,蒐集來自終端設備、網路傳輸、應用程式碼等資料,在效能監控儀表板上以各式圖表呈現,讓網管人員、雲端架構師、應用開發者、終端使用者,甚至是高階管理者,皆可藉此查看所需的資訊。例如網管團隊可能關注的是傳輸品質、開發者關注的是錯誤發生點與運行效能瓶頸,不同角色關注的重點皆不同,可經過重新編整,依據不同角色繪製專屬儀表板。

基於相同的底層平台彙整各個領域的資料,可依個人的職掌重新編修,當有問題發生時可採用同樣的數據相互交流,抑或是在圖形化介面上點選調閱更詳細的資料,藉此促進團隊合作。

針對近年來雲端服務興起,應用系統正面臨轉型到微服務與容器環境,Riverbed提供的應用程式監看機制也隨之延伸到Pivotal、OpenShift等環境。李耀宗指出,「既然我們自許為協助客戶實踐數位轉型,雲端平台可說是必須得走的路,可能因應使用量瞬間暴增而產生成千上萬個節點,管理應用服務如今可藉由Kubernetes等工具協助,但若要掌握運行效能相關指標,則是我們所擅長,採以特徵模型或機器學習演算分析大數據,整理歸納成為人類可解讀的資訊。」

Riverbed亞太區技術方案架構師李耀宗指出,蒐集存取行為的端到端資訊,彙整到大數據平台執行演算分析,轉化的資訊跨領域共享,從入口網站即可點選追查更詳細的內容,有助於實際改善應用服務體驗。

市場上APM方案皆可繪製出程式邏輯的拓樸圖,以往三層式的應用架構,即便再龐大的系統程式碼也有限,APM尚可因應,但如今走進雲端平台之後,因應商業活動需求量自動啟用微服務,程式碼數量幾乎無上限,以往拓樸圖的描繪方式已不容易呈現,更何況要從中找到潛在效能瓶頸。李耀宗指出,唯有基於大數據平台來執行機器學習演算分析,先行轉化成用戶端可理解的資訊,再透過圖形化方式呈現,才能有效指出交易存取行為遭遇瓶頸的節點或叢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