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發展速度加快,各行各業無不寄望運用AI減輕人力負擔、改善工作與決策效率、增進產品與服務品質。
為協助台灣產業因應AI浪潮推動創新,行政院於去年(2023)核定推出「台灣AI行動計畫2.0」,基於過去4年發展,把核心價值定位在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及增進社會福祉,以發展AI實證方案解決社會重大挑戰為訴求,目標是推動普惠AI應用,讓台灣成為國際信賴的AI合作夥伴。
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說明,在整個台灣AI行動計畫2.0當中,數位發展部負責的部分,首先是人才培育,從高中至大學階段,透過與國際大型企業的合作,採用「以戰代訓」的方式,著重於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而非僅局限於理論研習。
其次,數位發展部致力於消弭中小企業因數據缺口(Data Gap)而面臨的AI應用障礙。多數人的認知中,AI應用往往需依賴大數據和顯著的資金投入,才能夠自主訓練模型,但其實當前許多無程式碼(No-Code)解決方案的出現,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唐鳳舉例,由數位發展部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開發的FAST AI一站式軟體系統,即可以少量資料,解決特定應用場景中的特定問題。
此外,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進一步拓展至生成式AI的應用領域,與機械製造業攜手,基於行業特有的電腦輔助設計(CAD)程式碼,透過生成式AI技術創建而出新的應用場景。
由於生成式AI在程式碼撰寫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已成為加速開發過程的重要工具。唐鳳以自身的經驗指出,從2022年底以來,撰寫程式幾乎都是由生成式AI來產生,這種做法顯著提高了開發效率。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程式碼的撰寫能夠廣泛參考開源社群提供的資源,如GitHub等平台。
「我們期望中小型企業居多的機械製造業,能夠運用生成式AI,降低學習和傳承特定程式技能的門檻。」唐鳳說。傳統上,機械製造業的技能傳承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若能夠利用類似程式碼輔助工具,僅需設計所需的堆疊(Stack),大多數程式碼便能由生成式AI自動產出。這種做法本質上即可利用生成式AI實現無程式碼的開發模式,同時也是FAST AI一站式軟體系統可協助之處。
勾勒出可信任AI樣貌
AI應用逐漸改變現代工作樣貌的同時,國際社會愈加關注AI研發及應用所引發的隱私侵害、偏見、誤判、偽造、人道主義等議題,先進民主國家與國際組織開始呼籲AI的發展及運用應符合倫理與普世價值,更提出負責任、可信賴AI等相關倡議。
為緩解AI應用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數位發展部偕同工研院、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等機關,展開AI評測工作。並成立「AI產品與系統評測中心(AIEC)」,藉由研析國際組織與重點國家之AI政策、標準及規範,借鏡其推動作法,逐步建立適用於台灣的AI評測制度與規範。目前AIEC已先參考國際主要AI規範,建立大語言模型(LLM)的初步評測項目,範疇涵蓋安全性、可解釋性、韌性、公平性、準確性、透明性、當責性、可靠性、隱私及資安等10項,並已陸續展開初步測試,推動可信任AI相關應用與產品發展。
唐鳳指出,AIEC的成立,不僅是專注於自動化的驗證過程,更加入了所謂的社會評估(Social Evaluation)環節。社會評估的核心思想是透過詢問社會大眾對於AI在特定領域的期望及其界限,即什麼樣的應用超出了可接受的範圍,或者AI能在什麼方面提供幫助。
傳統上,這類問題通常透過民調來進行,但民調的局限在於問題的固定性,無法靈活應對受訪者的多樣回答。為了克服這一點,AIEC引入了一種稱為審議式調查(Deliberative Polling)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不僅可允許參與者在線上與其他人進行討論,還有一個由AI驅動的主持人隨時整理出參與者的共同觀點,歸納整理開放式問題的回答。
這種審議式調查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反映社會需求,並且能即時捕捉到關鍵點。特別是對於涉及社會安全等更為複雜的議題,只靠單純的自動化驗證就顯得力不從心。以社群平台和自動內容推送引擎為例,這些早期的AI應用推出時,對社會安全的潛在威脅,根本難以透過傳統的電話民調方法來評估。這些問題可能包括孤獨依賴、人際關係的疏離,甚至是增加社會仇恨等方面。若缺乏審議式的反饋機制,將使得社會直到許多年後才意識到,這些新興AI應用的演算模型參數,若未能適時調整,可能對民主制度造成的傷害。
因此,AIEC的目標之一是透過審議式調查,快速地識別生成式AI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進而讓這些問題被廣泛認識和採取行動避免帶來不良影響。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提升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也能夠更好地保護社會免受未經充分考量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大軟體計畫推軟硬整合服務出海
前瞻AI浪潮下,台灣產業已在國際市場奠定的競爭優勢,例如伺服器、筆電、手機等,主要為硬體製造業。唐鳳指出,數位發展部目前正在研擬一項名為「大軟體計畫」的長期發展策略,目標是未來十年將台灣的軟體產業打造成為一個兆元規模的產業。該計畫的核心不在於區分純軟體與軟硬整合產品的市值,而是著重於發揮台灣在軟硬整合方面的既有優勢。特別是利用軟體產品跨境的特性,將台灣的硬體解決方案帶向國際市場。舉例而言,透過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商業模式,台灣的企業可以在不受地理限制的情況下,向全球客戶提供服務,甚至在必要時將特定的硬體產品作為軟體服務的一部分提供給國際客戶,以實現軟硬一體的全球業務擴展。
此外,隨著生成式AI技術快速地發展,其應用領域正處於探索階段。其中,即時翻譯技術已經成為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工具,有效解決了台灣企業「出海」時面臨的文化和法律差異障礙。藉由AI技術的輔助,可讓企業能夠更加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法律規範,並與當地人民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推動台灣產業積極走向國際市場。
唐鳳進一步說明,過去SaaS模式在台灣發展相對較快的領域主要是資安解決方案,主因為應用需求具有較高的共通性,且較少遇到地域適應性問題。大軟體計畫的未來目標之一,就是透過政策推動和支持,促使更多台灣的軟體服務能夠擴散至全球市場,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科技產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