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ESG、推動淨零排放的路途上,台北榮總積極前進,去年即與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展現低碳節能永續發展的決心。與此同時,也致力改善軟硬體環境、持續推展智慧醫療,斥資打造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打造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
醫療永續的意義,不只在於節能減碳,也要結合科技讓醫療資源得以永續發展。針對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治理(Governance)三大面向,台北榮總早已投入多項改善方針,環境保護從節能、減碳、綠化與回收著手,而社會責任則著重於提供優質醫療、創新、公益與人才培育,至於醫院治理方面,則會從管理、合作、風險以及智慧來加以改善。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安全衛生室主任、北榮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要執行秘書蕭正英醫師說明,基於醫療產業特性,醫療院所看待社會責任以及治理的面向也與上市櫃企業有所不同。舉例而言,上市櫃公司須考慮股東獲利,但醫療院所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而非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在定義上會有差異,像是醫療院所的認證與評鑑重點,從醫院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偏向於社會責任以及治理。以健保為例,最直覺就會想到健保有沒有浮報,這便是治理的一環,而對病人的隱私保護則是社會責任的範疇。
因此醫療院所的社會責任非常明確,就是要把醫療做好,若是醫學中心就必須更專注在醫學研究、教學訓練,並且提供高度醫療與急重症病患的治療照護功能,而教學醫院的責任就是提供在學的醫護學生實習與研究。當然,醫院也可以視為是企業組織,因此把員工照顧好也是醫療院所的責任之一,但他強調,將一般企業採用的ESG框架套用在醫療院所,其實並不能完全符合醫療院所的現況。「醫療院所不能為了節能減碳而損害病人就醫的權益與醫療服務的品質,從這個面向來看,提供更有效率的醫療其實就等同落實了節能減碳,而智慧醫療某個程度上也有助於精進效率。」
從冰水主機到無紙化多項改善計畫同步進行
根據國際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HCWH)調查中,醫療部門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4.4%,意謂著全球醫療部門每年碳排放量高達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而台灣醫療部門則略高出全球平均,約為4.6%。其中外購電力往往是最大排放源,也突顯出全球醫療體系能源耗用的問題。
對此,台北榮總也進行了多項的改善計畫,例如透過汰換7台冰水主機以及約2萬套LED燈,總體減碳量約6.3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而除了換用更節能的LED與更有效率的一級能效冷氣外,也改採用具有電力回饋系統的電梯,在下樓時,會自動將煞車的動能轉換為電力,藉此來加以省電,若以汰換40部電梯、1度3.1元的電費來計算,預估每年約可節省657.6萬元的電費。
事實上,在台北榮總院區內,讓許多病患與醫護人員舒壓的忘憂湖,其湖水便是二次利用的典型案例,取自中正樓連續壁地下水,經供應冷卻空調水塔作為冷卻水之用後,再將廢水流放至湖中,等於是兩次回收再利用。
此外,在數位化與無紙化的進程上,行政無紙化跟臨床無紙化也都在同步進行,除了將紙本公文改為電子公文外,台北榮總也將無紙化的概念嵌入到流程中,將表單電子化,打造EFLOW行政表單E化系統。而臨床無紙化也包含病歷以及同意書的無紙化。他提到,在實務推展上,同意書因為涉及到時序問題,會比病歷無紙化更有難度。
除了換掉較為耗能的裝置外,台北榮總也加裝了很多智慧化的感測器,進行智慧化管理,例如停車場一到夜晚便會自動熄燈,直到有人走動感應,燈才會亮起,又或是在病人較多時再把冷氣送風量加大,這些智慧管理都要靠感測器才能實現。其他還包含自來水表配合智慧水表可線上查詢用水紀錄,並建置水塔水池監測系統,將訊號傳輸回本院中央監控室,以提早發現異常用量及追蹤分析。
從範疇一、範疇二優先調控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定義,範疇一(Scope 1)係指公司擁有或控制的直接排放源,而範疇二(Scope 2)則是來自於外購電力所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至於範疇三(Scope 3)係指所有其他的間接排放。目前大多數醫療院所也優先朝向範疇一與範疇二來加以改善。
蕭正英坦承,就現況來看,範疇一跟範疇二相對較好調控,例如目前麻醉部正在評估,能不能更換為GHG溫室氣體排放比較低的麻醉氣體,這就屬於範疇一的範圍。但是病患與醫事人員交通的碳排放量計算就會被歸類在範疇三,然而醫學中心擔負著研究、教學以及急重症病患的治療照護的責任,許多疑難雜症都會到醫學中心進行診斷和治療,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一定會比較高。而且範疇三也還包含了供應鏈,朝向綠色採購或永續採購是目前醫界發展的方向,只是成本還是有可能墊高。
「醫療院所大部分資源回收都是針對醫療廢棄物,但有時候也很兩難,為了病安,一次性醫材才不容易導致感染的問題,什麼時候該用一次性醫療,哪些情況下不需要規範使用,或是減少使用,都需要主管機關來加以考慮。」他說。
然而,回歸到醫療照護本身,蕭正英也認為,節能減碳不能無限上綱,還是要以病患照護的品質為中心,在不影響病人的福祉下,盡可能地降低耗能、增加效率,舉例而言,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台北榮總打造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提供癌症病患一項新的治療選擇與希望,但是重粒子運轉起來也相對耗能。「根據估計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一年的電費大約2千萬元以上,目前治療的病患約為500人,換算下來,每位病人的電費就要4萬元,未來如果電費再往上調整,一年的總電費還會更高。」他提到,節能減碳的思維並不能只看數字,實務上來看,讓醫療的效率或是成果更好,就等於實踐了節能減碳。
同樣以癌症為例,第一次治療最重要,因為治癒率最高,如果能夠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所需要耗費的資源最小,如果沒做好,病人復發,或是晚期才發現,終其一生所需支付的癌症治療費用就高,意謂著碳排放量也高。因此,把治癒率提高就是一種節能。
蕭正英指出,目前台北榮總也正在努力研究,例如癌症病患一年要回院追蹤幾次才是恰當,假設原本每三個月須回院檢查,若能改成六個月回院檢查一次,如此,每年就可以少一半的能耗碳排。當然這還是要各專科團隊共同討論,並且有醫學實證才行,在不損害病患的權益下,規範恰當的返診檢查頻率,或是病人返診檢查原本分別包含三、四項的檢查,能不能把這些檢查都安排在同一天,如此一來就能減少車程往返,甚至於不必透過人力而是自動化排程,這些都屬於行政優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