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進入下半年,軟體產業正處於一個由基礎技術驅動向治理、應用與商業模式深化轉變的關鍵時刻。本文將從「資本」、「產品」、「架構」、「治理」與「市場」五大方向,分析下半年軟體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綜觀全球市場發展,2025年進入下半年,軟體產業正處於一個由基礎技術驅動向治理、應用與商業模式深化轉變的關鍵時刻。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普及,讓軟體業者必須重新思考產品設計、營運模式與市場策略,而企業客戶也逐漸不再滿足於「能用」的技術,而是要求「可衡量、可審核、可整合」的完整解決方案。本文將從資本、產品、架構、治理與市場五大方向,分析下半年軟體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AI解方應創造具體成果,投資回報須可追蹤
首先,在資本投入的方向上,全球投資已明確轉向「能創造具體成果的AI解決方案」,國際研究機構預估,2025年全球AI解決方案投資將達到3,070億美元,並在2028年突破6,000億美元。這意味著軟體業者若無法提供明確的業務價值,例如縮短研發週期、降低客服成本、提升營收轉化,就難以獲得持續的市場青睞。資本市場對「功能展示」的耐心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對「投資回報可追蹤」的嚴格要求。
在產品設計邏輯方面,軟體產業正從「對話式模型」全面過渡到「任務代理人(Agent)」與「流程引擎」。這些新型應用能自動理解上下文、拆解子任務、調用工具與權限,並輸出具備審計價值的執行紀錄。
企業客戶不再關心單一模型是否強大,而是要求整體工作流能否可靠地完成任務、是否能與既有系統銜接。這使得使用者介面也開始改變,從單純的對話框,轉向任務看板與可回放的執行軌跡,形成更貼近企業運作的工作型軟體。
以少量中型模型處理大部分任務,輔以高性能模型解決複雜問題
在模型與架構策略上,市場逐漸收斂到「小模型+檢索(RAG)+工具」的模式,相較於單純依賴龐大且昂貴的模型,企業更偏好以少量中型模型處理大部分任務,並輔以高性能模型解決複雜問題。這種結構既能降低延遲與成本,也能提高可控性與解釋性。在資料與應用端,軟體業者則持續透過檢索強化與領域知識庫的結合,來保證系統在特定場景的專業度。
另一方面,終端運算的回潮也是今年下半年的一大趨勢,行動裝置與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已經將生成式AI與視覺理解作為系統級功能,帶動「端上預處理+雲端複核」的混合體驗。蘋果公司持續拓展Apple Intelligence的應用,使端上AI成為隱私與速度兼顧的首選。這對軟體業者而言,是一個設計策略上的重大轉折,意味著必須讓部分任務前移至使用者設備,以強化回應效率並提升信任。
雲端版圖也在重塑,隨著歐洲市場推動數據主權與在地化合規,主權雲逐漸成為跨國軟體廠商進入市場的硬性要求。像AWS計畫在歐洲落地的Sovereign Cloud,就是對此需求的回應。未來無論是SaaS還是PaaS供應商,在銷售與投標時,若無法提供數據主權、密鑰管理與人員自治的解決方案,幾乎不可能進入公共部門或受監管產業。
治理與合規成下半年焦點,企業多採取三層安全防線
治理與合規則是2025下半年的另一個焦點。歐盟《AI法案》已經進入落地期,並將於2026年8月全面適用。這代表軟體供應商與導入企業必須在日常流程中納入高風險系統的測試、追蹤與文件化。與此同時,ISO/IEC 42001作為AI管理系統的國際標準,也逐步成為大型客戶RFP的門檻。從此,「可被稽核的AI」將取代「會做AI」,成為企業採購與法規遵循的新基準。
在安全議題上,風險從資料保護擴展到模型與代理層級,下半年企業普遍採取三層防線:首先是資料隱私與最小可見性,其次是防止模型被惡意注入或越權,最後則是確保代理人與工具的操作可追蹤並防止濫用。許多企業更將紅隊演練與對抗測試常態化,確保在真實攻擊場景下仍具備防禦能力。
從成本結構來看,雲端與硬體演進使得推理單次成本下降,但資料清理、權限管理與FinOps卻逐漸成為主要支出。能否把資料工程與運維經濟學整合進產品功能,而不是視為額外專案成本,將是軟體商維持毛利的關鍵。而商業模式也在轉型。純API計價逐漸失去吸引力,市場轉向「成果型定價」與「治理保固」模式。垂直SaaS廠商憑藉領域資料與流程知識,更容易在財務、客服、設計、法務等領域率先落地代理化,並以可度量的業務成果爭取高價值合約。
對於軟體業者而言,下半年必須將產品升級為「工作流+治理」的綜合解決方案,並以「小模型+檢索+工具」作為預設架構。設計上要優先支援端上AI體驗,同時準備主權雲版本,以因應不同市場的法規要求。在行銷上,AI治理能力將不僅是合規需求,更是差異化賣點。
對企業CIO與CDO而言,採購重點應回歸三個核心問題:解決方案是否能接入企業資料並產生可審核輸出?是否具備完善的風險邊界與觀測機制?導入是否能在十二周內創造可衡量的業務成果?若能以成果型里程碑與治理服務綑綁談判,將能降低風險並提升投資報酬率。
對台灣與區域供應鏈來說,這場轉型帶來新的機會,台灣系統整合商能在製造現場應用AI代理,提升產線效率;在跨國市場則能以「主權雲導入+治理文件」方案切入;同時把資料清理與權限設計商品化,將一次性專案轉為可複用模組,提升毛利並加快交付速度。
工程與產品層面重構,產業生態重新洗牌
綜觀而言,2025下半年軟體產業的競爭已不再是「誰的模型最強」,而是「誰能把任務做成」,企業檢驗投資回報的標準將是週期縮短、錯誤率下降、轉化提升與法遵效率,而供應商則必須同時打出「代理化工作流」、「可審計治理」、「主權在地化」、「端上體驗」四張王牌。當AI從功能轉化為基礎設施,真正的護城河將來自於懂場景、會整合、能治理,且能在真實環境中跑得起來的能力。
這場轉變帶來的挑戰,不僅是工程與產品層面的重構,更是產業生態的重新洗牌。首先,供應鏈與產業鏈的主導權正在改變。過去由大型雲端服務商與模型供應商掌握的優勢,逐漸被「能貼近場景的系統整合商」稀釋,台灣、韓國、德國等製造大國,因為擁有龐大的產業應用需求,加上長期積累的現場知識,反而能在「垂直AI軟體」與「資料工程模組」中形成優勢。這代表軟體產業正從「集中」走向「分散」,從單一平台壟斷,走向多場景、多區域、多規範共存的格局。
其次,治理與合規將徹底改變軟體業者的商業邏輯,當歐盟AI法案、ISO/IEC 42001等國際規範逐步落地,企業不再只關心產品能否使用,而是能否在監管審查下站得住腳,這將使得「合規工程」成為軟體開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推動「法遵模組商品化」,能把治理工具化、標準化,並協助客戶減少稽核成本的業者,將成為跨國市場的贏家。反之,忽視治理的軟體商,則可能在招標初期就被淘汰。
再者,AI與軟體的商業模式也將更加貼近「成果導向」,傳統的API計價或訂閱模式,將逐漸被「成果型合約」所取代,對於企業客戶來說,衡量投資回報的標準,不再是「用多少運算資源」,而是「節省多少人力」、「縮短多少時間」、「降低多少風險」,因此,軟體業者在銷售與交付的同時,必須同步提供「績效衡量」與「治理報告」。這不僅是交付方式的改變,更是價值鏈角色的重新定位。
此外,端上運算與主權雲的雙重推動,將使「在地化」成為軟體業務拓展不可迴避的議題,無論是歐洲要求的數據邊界,還是亞洲市場強調的隱私與安全,軟體業者都必須具備靈活的產品切片能力,能夠同時提供「標準版」與「主權版」。這種在地化壓力,將逼迫軟體業者走向「模組化設計」、「可配置架構」,並進一步塑造出新的產業分工。
最後,對於企業客戶而言,2025下半年的關鍵課題在於「如何挑選值得信任的軟體夥伴」,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AI解決方案,CIO與CDO必須具備更嚴格的選擇標準,並把「治理」、「成果」、「整合」放在與「功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若企業仍以短期成本為導向,將容易陷入「系統難以維護」、「合規風險暴露」、「資料價值流失」的陷阱。相反地,若能在此時選擇具有長期治理與在地化能力的供應商,未來三到五年將能建立相對穩固的競爭優勢。
總而言之,2025下半年的軟體產業,將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比拼,而是「任務完成率」、「法遵能力」、「在地整合」、「成果導向」的全方位較量。軟體不只是工具,更是治理與產業生態的一部分。當AI徹底融入基礎設施,市場將不再容許華而不實的技術展示,而是要求可長期依賴的合作夥伴。在這樣的轉折點上,能夠結合技術力、治理力與產業洞察力的業者,才是下一階段真正的贏家。
<本文作者:Abby Lin現為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