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轉型 智慧醫療 新冠肺炎 數位科技 人工智慧 AI 大數據 精準醫療 Covid-19

新興科技重塑醫療價值與模式 非接觸式看診推力強勁

醫療資料標準化促整合 轉型有賴跨部門協力

2021-10-04
身為微軟黃金級夥伴與CSP(Cloud Solution Provider)合作夥伴,緯謙科技在多雲、混合雲應用架構上早已累積一定實力,近幾年更是將觸角深入垂直領域,並且與台灣之星結盟,打造一站式智慧醫療轉型服務。不僅如此,中華電信也看重緯謙科技於雲端應用的整合實力,在近期宣布入股投資。

 

從醫療保健電子紀錄到隨時隨地的病患監測,新興數位科技與醫療照護融合重塑了醫療的價值與模式,轉向以「病患」為中心的數位醫療服務發展,而在此同時,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對醫療照護體系量造成龐大壓力,卻也成為一股新驅動力,加速醫療保健產業突破傳統框架,推進數位轉型。

緯謙科技副總經理羅傳璽觀察,5月疫情進入三級警戒期間,確實明顯感受到遠距醫療,特別是非接觸式看診服務的推動力道,「當然法規鬆綁也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過去政府對於遠距醫療僅適用於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但衛福部開放通訊診察治療後,許多醫療院所也快速地跟進提供服務,」其實,從許多慢性病患紛紛採用視訊診療,取代平常到院取藥的過程來看,新冠肺炎其實也在改變民眾的就診習慣。

「如果通訊診療能與醫療院所的系統介接整合,相信會更有助益,」他解釋,因為時間壓力,許多遠距醫療的架構只是臨時性的解決方案,亦即醫療院所僅僅將視訊加入到看診流程中而未與醫療資訊系統(HIS)或其他院內系統進行整合,從資訊的角度來看,確實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物聯網應用加值營運流程最佳化

一如工業發展進入4.0階段,醫療產業在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行動平台及區塊鏈等相關ICT技術後,也邁向了第四次革命。透過科技與資料結合,更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病患風險,並且助益醫師進行決策。舉例而言,緯謙科技近期便協助某健檢中心完成物聯網應用環境,將室內精準定位應用在健檢場域之中,建構一個室內的超寬頻(UWB)環境,並且計算出精準度達30公分內的位置資訊。

「乍聽之下像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方案,好像也沒有多大價值,但該健檢中心卻能因此優化了整個流程。」他進一步說明,室內精準定位可在兩個層面產生效益,一是從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即時計算出病患在診間停留時間,倘若停留等待過久,此時便可以引導該病患到另一個診間以縮短時間、提升服務體驗。而這些數據累積之後,便可以精確計算一天可收納的健檢人數等相關資訊,讓營運效率最佳化。

以資料為核心創新營運模式

身為微軟黃金級夥伴與CSP(Cloud Solution Provider)、LSP(Licensing Solutions Partners)雙重認證的雲端專家,緯謙科技在多雲、混合雲應用架構上早已累積一定實力,近幾年更是將觸角深入垂直領域,並且與台灣之星結盟,打造一站式智慧醫療轉型服務,由緯謙科技提供AI技術、雲端服務與醫療相關應用方案,而台灣之星則提供客製化5G企業連網解決方案,提升5G醫療效能。不僅如此,中華電信也看重緯謙科技於雲端應用的整合實力,在近期宣布入股投資。

羅傳璽指出,秉持以資料為核心的理念,緯謙科技希望從資料整合的過程中協助創造更多的價值,主要提供了三個面向的服務,包含軟體開發、物聯網應用以及軟硬體整合。例如,為自費診所開發可運行在雲端環境的HIS系統;或是連線醫療儀器,將生理數據相關資訊統整到資料湖中,再依不同醫師與護理師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看板;抑或是智慧床墊,必須藉由感測器來偵測資料,同時後端也要有儀表板監看相關訊息的軟硬體整合。

「在商業模式上,緯謙科技也融入了訂閱制的概念。」他以室內精準定位專案為例指出,傳統的作法會將軟體、無線感應標籤(Tag)或是UWB環境分開評估,最終再決定採用何種方案,而且是採賣斷的形式建置。但在前述健檢中心的試驗場域中,緯謙科技保證的是服務水準協議(SLA),包含排程的優化開發也一併負責,該健檢中心完全不需要擔心技術或解決方案,只要需每個月支付訂閱費用即可使用。

科技與醫療互動方有助轉型

從近幾年參與的不少醫療專案中,羅傳璽發現醫療照護產業有幾種轉型的樣貌,一是院內的專案研究,主要由醫師來決定專案方向。也有一些醫療院所成立AI中心或大數據中心,通常會有跨部門合作,算是小型的概念驗證場域,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會運用到IT基礎架構,因此IT部門通常都會參與。

「但如果從智慧醫療的高度來談,則比較像是經營管理決策層的延伸。科技與醫療專業必須兩個同時存在,才有辦法推動智慧醫療。」他提到,醫療背景養成的人員跟IT背景養成的人員其實思維迥異,例如資訊部門是科技樂觀者的思維,認為許多新科技都可以嘗試運用創新,但是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穩健且不容失誤才是最為關鍵,畢竟事關人命安危,不宜貿進。「這是雙方都必須互相學習的地方,IT部門必須嘗試進入醫療人員的思考邏輯,然後醫療人員也要嘗試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可以改善現況。只有互動愈來愈多,才能往前再更進一步。」更何況,醫療有很嚴格的法規要求與規範,光是院內計畫階段就要耗時兩三年的時間,更不用說要變成醫療行為。這條路很漫長,光是投入的費用就相當可觀,由此不難想見,醫療轉型並沒有外界想像中容易,絕非一步就能到位。

標準化資料才有助於交換

儘管醫療資料交換並不是新鮮話題,早在政府推行電子病歷時,為了讓病歷或醫療影像能順利地互通交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積極配合修訂健康資訊交換第七層協定標準(HL7)、醫學影像互通標準(DICOM),以提供醫療資訊管理系統及醫學影像相關技術規範。但即使歷經了十多年,醫療資料交換卻依然有其滯礙難行之處。

緯謙科技副總經理羅傳璽觀察,法規鬆綁也是促使遠距醫療推動的關鍵因素之一。

羅傳璽提到,許多人都深知資料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妥善運用大數據,但如果源頭沒有辦法做到標準化的交換,便很難聚合相關資料進行運算與評估,因此勢必要做到資料結構的標準化,才能支撐後續的延伸性內容。不光只是院內資料的互通,院外資料也需要整合與延伸,舉例而言,若醫療院所與健檢中心合作,健檢的資料就屬於院外的資料,如果沒有標準,便很難構成以病患為中心的全人健康資料。

「目前電子病歷格式是採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HL7 CDA R2,但隨著愈來愈多的資料被創建,像是穿戴裝置資料、長照等等,勢必還是得朝檔案標準的方向來進行。」他提到,近期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便積極倡議採用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國內也有許多團體如台灣健康資訊交換第七層協定協會、社團法人台灣醫療影像資訊標準協會等共同推動,今年緯謙科技也參與聯測,目的即是希望能將過去的想法落實在整個行為標準中。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