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 Discovery Protocol VLAN Trunking Protocol Data Link Layer Cisco 資料連結層 自動化 思科 網路 協定

兩種網管自動化協定 搞定大型Cisco網路管理

2017-02-24
許多公司都採用Cisco的網路設備,如何透過Cisco所提供的網路協定來有效管理大型Cisco網路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將詳細說明Cisco Discovery Protocol和VLAN Trunking Protocol兩種通訊協定的使用方式與時機。
某些網管人員所管理的可能是大型的公司網路,橫跨多個國家或是多個辦公室。以目前來說,擁有網路設備領導地位的Cisco廠商,仍然是各大公司的首要選擇。因此,了解Cisco網路設備所帶來獨特的網路管理技巧是一個必備的網路管理人員技能之一。

這篇文章會著重在如何透過Cisco所提供的網路協定來有效管理大型Cisco網路,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Cisco Discovery Protocol和VLAN Trunking Protocol兩者。

Cisco Discovery Protocol用來自動搜尋網路上所有的Cisco網路設備,以方便網路管理人員收集並了解目前的網路拓撲,而且不必到各個網路設備前進行作業。而VLAN Trunking Protocol則是可以將VLAN的設定自動轉移給各個網路設備並套用最新的設定值。同樣地,網路管理人員也不必到各個網路設備逐一設定。

以下就來看看這兩個協定是如何減少網路管理人員的工作,讓許多事情自動化。

先來認識Cisco Discovery Protocol

Cisco Discovery Protocol的縮寫是CDP,此協定是用來收集Cisco網路設備的相關資訊,只有Cisco網路設備適用於CDP協定,其他廠牌都不支援。因此,CDP協定能夠提供Cisco交換機、路由器或是其他Cisco設備的摘要資訊,給直接連接於此設備的其他Cisco設備。

CDP協定運作於網路七層協定的第二層,也就是Data Link Layer(資料連結層),也因此,多種不同的Cisco網路設備,例如支援不同網路層協定的Cisco路由器(支援IP及Novell IPX),也可以經由CDP協定互相學習。

不過,對於這些使用CDP協定的設備,都必須支援Sub-network Access Protocol(SNAP)協定的封裝行為,例如LAN、Frame Relay以及ATM等等。

當Cisco網路設備啟動時,預設上會啟動CDP協定。比較特別的是,CDP支援各種不同的網路環境,也支援各種不同的網路媒介。

但是,限制就是CDP協定只能用於Cisco的網路設備,而且CDP協定不支援Frame Relay的Multiport子介面網路環境。

另外,CDP在IPv4和IPv6的使用上並沒有差別,能提供的資訊也相同,所以好處都是一樣的,因此不用擔心CDP是否支援IPv6這個問題。

支援CDP的條件

並非所有的Cisco網路設備都支援CDP協定。事實上,CDP協定只有在Cisco IOS版本為10.3版本以後才有支援。

Cisco IOS指的是Cisco設備上的軟體,透過這軟體可以下達指令給大部分的Cisco設備,Cisco IOS就像使用者與Cisco設備的中介層,因此Cisco IOS可以看成Cisco設備上的作業系統一樣。

而在Cisco IOS指令介面中,可以透過show這個指令來輸出各種詳細資訊。不過由於show指令只是純粹用來顯示設定值,因此這個指令是在User Mode或Privileged Mode底下執行的,而不是Global Configuration Mode及其他模式。

其中,「show version」指令可以用來顯示系統硬體資訊、軟體版本資訊、設定檔的所在位置與檔案名稱等等,指令如下所示:


藉由執行這個指令,可以從結果中觀察出目前正在使用什麼版本的Cisco IOS,輸出結果中會有以下這一行:


這代表目前的Cisco IOS版本為12.1(20)EA1。以這個執行範例為例,這台Cisco網路設備就支援CDP協定。

所有設定使用CDP的Cisco設備都會傳送CDP的資料(稱為Advertisement)到一個群播位址01:00:0C:CC:CC:CC中,因此每一個Cisco設備會在這個上面去聆聽是否有其他設備的資訊。

CDP協定所能擷取的資訊

到底CDP協定提供哪些資訊以方便網路管理人員呢?CDP協定用所謂的TLV來表示所能收集的資訊。TLV是Type-Length-Value的縮寫,也是用於CDP中「advertisement」的欄位。CDP協定所能擷取的資訊如表1所示。

表1 CDP協定所能擷取的資訊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