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四大AI資料管理訣竅

2025-09-19
資料管理不善,就像在搖搖欲墜的地基上建房子,不僅可能導致AI模型效能不佳,還會造成成本上升與時間浪費。高效的資料管理是AI專案成功的關鍵,而核心策略可從再利用、回收、改變用途與減少四個面向展開。

再利用意指將現有資料重新用於新的分析或應用。例如,遷移式學習與微調是常見方法,像Microsoft Copilot這類預先訓練模型透過大量資料集建立穩固基礎,再針對特定任務如聊天機器人進行微調,不僅節省時間與算力,也降低對大量標記資料的依賴。同時,再利用既有標記資料集也是高效手段,一組用於物件偵測的標記影像資料集,可以成為多種電腦視覺任務的穩固基礎,提升成本效益與開發速度,並減少額外標記工作量。

回收則是重新整理與轉化不常使用的資料,使其能在新應用或分析中發揮作用。Google的BERT模型便透過回收的大量文字資料訓練而成。創新的回收方式包括為資料加上額外標記以擴展實用性,例如在情緒分析資料集中新增「諷刺」或「緊急」等標籤,根據IBM研究可使模型效能提升最多15%。另一種做法是建立合成資料,當真實世界資料不足時,像NVIDIA的StyleGAN能生成逼真的人臉影像,既能用於訓練臉部辨識系統,又可減少80%對真實資料的需求,進而降低成本並保護隱私。

改變用途則是將原本用於特定目的的資料,轉換為可支援全新分析、應用或情境的資源。這包括資料清理以移除不準確、不一致與重複內容,資料轉換將格式或結構調整為更適合新應用的型態,資料整合將不同來源的資料合併為統一資料集,並可透過新增人口統計或市場資訊等外部來源豐富資料。同時,資料匿名化能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保留分析價值,而資料視覺化則讓資料以圖表或圖像形式呈現,便於理解與運用。 

               減少的核心是在必要時降低資料所佔空間與冗餘。這可透過資料去重複化來刪除重複記錄、提升完整性與品質;資料壓縮技術如JPEG與PNG能在不犧牲品質的情況下縮小檔案大小、加快傳輸速度並降低成本;資料正規化則讓不同特徵的規模一致,減少冗餘並提升資料的協調性與完整性。 透過再利用、回收、改變用途與減少四大方法,組織能夠全面優化AI資料管理實務,為模型的長期效能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可靠基礎。

<本文作者:黃又青現為Seagate台灣區總經理 >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