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資料管理 超可用性 混合雲 模組化 虛擬化 可用性 備份 多雲

助力營運服務不中斷 超可用性滿足企業所需

2019-01-17
在產品藍圖上,Veeam不僅將觸角延伸至雲端,同時納入實體伺服器,以單一模組化的架構,滿足系統與資料保護的需求,而且不管是實體伺服器還是虛擬機器(VM)都可以在單一介面中進行管控。
相較於老牌的備份軟體業者,成立於2006年的Veeam Software(以下簡稱Veeam),算是一家相對年輕的公司,產品推出至今,全球已累積超過32萬名客戶,在資料保護與復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不少調查報告均可以看到其亮眼表現,除了接連兩年(2016與2017年)躋身Gartner資料中心備份和復原魔力象限中的領導者象限之外,去年也入選2018 Gartner Peer Insights「客戶最佳選擇」的資料中心備份和復原軟體,獲得總體評分4.6的佳績。

多年以來,備份解決方案伴隨著時代演進,資料保護範疇也從實體環境備份與復原,一路拓展至虛擬環境與雲端應用,但Veeam在成立初期並沒有遵循這樣的發展脈絡,而是直接切入VMware vSphere與Microsoft Hyper-V等虛擬平台保護上,這也是為何Veeam在早期一直被視為虛擬備份軟體的供應商的原因。

能夠在強敵環伺下打進企業市場,當然不只是策略因素,簡單易用的軟體設計也功不可沒,在Gartner Peer Insights網站中,不少受訪者留下對Veeam的評價,某服務業的伺服器與儲存工程師便提到,Veeam的產品非常易於部署與安裝;製造業的IT經理則驚豔於Veeam可以確保該企業所部署的24個虛擬機器都能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備份,並且在沙箱環境中啟動驗證;一位教育界的資訊技術主管則認為,Veeam是一套可靠的產品,讓資料復原變得很簡單。

Veeam業務協理戴群指出,科技不斷演進,IT基礎架構也愈來愈複雜,IT人員需要一個簡單的操作介面來簡化管理負擔,在眾多的解決方案中,Veeam所提供的管理介面堪稱是業界中最友善的,「客戶中還有已屆耳順之年的資深工程師,首次操作也都能輕易上手。」他笑著說,這是真實的案例,也顯示出Veeam簡單易用的特性。

單一模組化架構涵蓋實體、虛擬與雲端

目前Veeam的資料保護方案主要包含了虛擬工作負載、雲端和實體伺服器的保護、混合雲的架構運用,以及災難復原協調、監控與管理幾個層面。其中,在私有雲以及虛擬工作負載提供的Veeam Availability Suite、Veeam Backup & Replication 9.5以及Veeam Availability for Nutanix AHV。針對公有雲與實體工作負載則有Veeam Agent for Microsoft Windows以及Veeam Agent for Linux。另外,也能支援IBM AIX和Oracle Solaris作業環境,以及針對Microsoft Office 365提供備份保護。

在監控與管理部份,Veeam原本就提供管理介面來進行系統管理,且還能透過Web介面收集多台備份伺服器的資料。Veeam ONE則是一款兼具監控、報表以及容量規劃的工具,適用於Veeam備份基礎架構、VMware vSphere以及Microsoft Hyper-V等環境,由於具有24×7即時監控和預警,因而能在系統出現問題之前搶先察覺,同時還能透過「假設分析」建立模型預測資源使用量和利用率趨勢,追蹤備份和虛擬基礎架構過度使用資源的狀況。

戴群指出,Veeam已支援AWS、Azure、IBM Cloud、Google Cloud、Alibaba Cloud以及Oracle Cloud等等公有雲,在混合雲的應用上,企業只需透過Veeam Cloud Connect就能將公有雲或是指定的雲服務供應商,作為異地備份與災難復原方案第二站點。雲服務供應商現今也可以利用Veeam Availability Console更有效地管理虛擬工作負載、雲端以及實體伺服器,並且追蹤服務,自動計費。在其上,Veeam Availability Orchestrator還可以針對災難復原進行協調。另外,Veeam現今也與思科、HPE、NetApp以及Nutanix合作,打造出「超可用性(Hyper-Availability)」架構,助力企業建構更現代化的IT環境。

他繼續說明,企業內部的環境已經愈來愈複雜,不僅同時存在傳統與現代化基礎架構,地端與雲端的混合應用也愈見頻繁,資料保護難度跟著不斷攀升,今日企業的需求並不只有單純地從備份資料中找回遺失的部份加以復原,愈來愈多使用者期望能夠隨時隨地取得服務,也因此,如何確保企業營運服務不中斷就相當重要,而這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提供資料的可用性,也是現今Veeam致力的主要方向。如今在產品藍圖上,Veeam不僅將觸角延伸至雲端,同時納入實體伺服器,以單一模組化的架構,滿足系統與資料保護的需求,而且不管是實體伺服器還是虛擬機器(VM)都可以在單一介面中進行管控。

五階段實現智慧資料管理

▲Veeam業務協理戴群指出,對於資料管理,Veeam希望能走到智慧化的階段,亦即讓資料具備智慧、位置感知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等技術日漸成熟,愈來愈多企業希望從資料中獲得更多的洞察與見解,Veeam認為僅僅提供資料的可用性遠遠不夠,「超可用性」才能滿足企業期望。戴群解釋,所謂超可用性,指的便是能在單一平台上控管所有的實體、虛擬以及雲端環境,讓資料保護可以無縫接軌。「超可用性是Veeam去年(2018)提出的概念,但事實上,對於資料管理,Veeam希望能走到智慧化的階段,亦即讓資料具備智慧、位置感知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自動化地設定備份政策、資料存放的位置,並且根據業務需求遷移,出現異常時還能自我保護與復原。」

智慧資料管理(Intelligent Data Management)包含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備份,確保資料的安全性,防止資料因為斷電、駭客攻擊、遺失等事件而受到影響。第二階段是聚合(Aggregation),讓資料在多雲的架構中能夠適得其所,不管是實體、虛擬還是雲端環境上都能獲得保護,企業也能藉此提供不中斷的應用服務。

第三階段是可視性(Visibility),讓企業得以在資料中挖掘出有用資訊以洞察有用的訊息,改善策略與創新業務。在這個階段,資料管理漸漸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單一虛擬管理平台可以提供完整的視野,協助進行容量規劃。第四階段編配(Orchestration),將資料無縫遷移至多雲環境中的最佳位置,以確保業務的連續性、合規性與安全性,並且提高業務營運效率。第五階段,也是最終的願景就是實現自動化。

他指出,自動化是資訊長們最期待的一件事,原因是資料成長太快,很難進行分類或是加上標籤(Tag),而且過往的資料又已經存放在硬碟或是磁帶中,企業根本很難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結果就是不斷加大儲存容量與空間。甚至有企業客戶把50幾台虛擬機器都設定同一套備份政策,有些為了因應法規遵循,甚至設定14份、21份備份也大有人在。「資料分類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卻是未來必定要落實的一件事,否則儲存容量將會無限擴張,企業又會落入無法完成備份的困境之中,但不備份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大。」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