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雲端運算之所以能發揮無窮威力,背後仍需倚賴大量伺服器運算;而環顧雲端伺服器領域,除了x86、RISC和EPIC等傳統勢力穿梭其間,尚有一股新勢力正在崛起,那就是ARM。
談到ARM架構,或許長年浸淫伺服器領域的人士,並沒有特別深刻感覺,但對於關注行動裝置的人們來說,此項架構可謂戰功彪炳,早已展現主流架勢。在手機領域,ARM架構以五年不到的時間,便已盤踞高達九成五以上的市場;而在平板電腦領域,它也只花不到兩年時間,即已發揮摧枯拉朽之勢,從而大舉入侵小筆電市場,乃至於近期深受矚目的四核心ARM架構Tegra 3平板,運算能力直逼PC,令人為之側目。
接連在手機、平板電腦攻下城池後,ARM架構的下一步,無疑更是動見觀瞻的熱門課題。面對市場傳言其下一步為PC市場,筆者認為,由於個人電腦使用者,長期駐足於Wintel環境,早已養成了深厚的使用習慣,一時半刻,恐怕還無法輕易改弦易轍,因此推估ARM架構較可能的發展路徑,未必在PC,而是直接朝著伺服器領域積極邁進。
為何ARM處理器有機會在未來伺服器世界嶄露頭角?主要的癥結在,它所需消耗的電力僅是傳統x86處理器的3?5%,節能幅度甚為龐大,卻能展現更為強勁的運算能力,顯見它每瓦效能十分強大。
一直以來,散熱始終是伺服器的棘手問題,也因此,才讓刀鋒伺服器為之興起,拜刀鋒機箱後面的大風扇所賜,即可明顯改善散熱效率。即便如此,企業為有效排除熱氣,仍需在資料中心環境內,大費周章裝設空調系統、水冷設備,而這些裝置耗電量之大,導致資料中心用電量隨之攀高,成本不斷提升。但ARM處理器發熱量甚低,也有助於讓這個尾大不掉的機房散熱負擔,頓時獲得救贖。
然而,一個架構能否普及,並非全然憑藉與生俱來的物理特性,反倒在於其他配套條件。首先在於作業系統部分,一般預期,ARM伺服器搭配Linux平台,將會是最有可能成形的運算組合,然而過去在商業環境中,Linux的Patching問題往往受到莫大考驗,所以是否有廠商在供應ARM伺服器之餘,一併提供作業系統方面的服務支援?可謂一大重點。
又或者,不少企業最想樽省成本的環節,其實不在於伺服器硬體,而在於應用軟體授權費,因為後者比前者昂貴許多。軟體授權費高低,通常與承載它的伺服器數量多寡,具有正向關聯性,儘管ARM伺服器可以較少機器數量,發揮相同運算效能,看似有助減輕軟體授權支出,但眾多應用軟體是否支援ARM架構?恐怕仍有待時間考驗,絕非一蹴可幾。
萬事起頭難,ARM伺服器能否攻佔一席之地,端看誰有決心超脫傳統勢力的包袱,開出第一槍,這肯定是一個饒富趣味、也值得持續追蹤的熱門議題。
(本文作者現任HP惠普科技關鍵系統伺服器/儲存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