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System Form Factor Rack Mount Chassis Tower Blade Rack IDC

企業都怎麼用伺服器? 部署及運行任務逐年變遷

2018-04-17
過去有關產業、市場的調查研究多半是偏向供應端,如業者當季出貨多少量、銷售額多少、整體市場消長與否等。但近年來也開始重視需求端的調查,例如國際數據資訊(IDC)即有年度IT Spending調查,了解企業在未來資訊預算規劃上,傾向投資於哪一領域。
而在伺服器領域方面,過往的調查同樣以業者出貨面為主,如高階四處理器的伺服器出貨量、傳統塔型伺服器的出貨佔比等。但近年來IDC也對伺服器購置後的行為進行觀察,了解企業端如何佈建與運用伺服器,此同樣在補強供應面外的需求面資訊。

半數以上佈建型態為傳統單機式

首先談論佈建型態(Deployment Model),IDC已針對全球各區域進行每半年一次的週期規律性調查,在亞太地區不含大陸、日本而言(APeJC),x86伺服器仍是以傳統佈建為多,歷經一年半的觀察,雖然逐漸衰退,但仍有58%以上的台數佔比。

所謂傳統即是不使用虛擬化技術,伺服器作業系統直接操控硬體運作。相對的,雲端式(Cloud)佈建逐漸增加,此即使用虛擬化技術進行佈建,由Hypervisor掌控硬體,作業系統在Hypervisor上執行。佈建另一相關要素是所在位置(Location),此可分成佈建在企業自有房地處(On Premise)或是在企業外的其他地方(Off Premise),例如向資料中心業者租用機櫃空間,使用其主機代管服務。

經調查可發現,無論傳統式或雲端虛擬式運作均是以自有房地為主,少數放置到他處。不過雲端式較傳統式有較高比例移至企業外的他地運作,此合乎技術發展趨勢,虛擬化的系統多半更重視彈性,包含硬體資源的調撥彈性,也包含運作地理位置的彈性。 過往企業為了系統的堅穩,除了在地採行高可用性配置外也會建置異地備援(DR)系統,但多以傳統方式佈建,近年來虛擬化技術普及,已有企業將遠端的備援系統改以虛擬化方式佈建,甚至有企業將主要的關鍵任務系統也以虛擬化方式佈建。

商務、協同、資料管理為主要應用

除了運作的技術手法、地理位置等差別外,更讓人好奇的是企業購置伺服器後多執行哪些類型的工作?即應用程式(Application),不過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當道,App一詞甚囂塵上,多屬小品輕量軟體,或許為了與之區隔,攸關商業營運關鍵任務的伺服器端應用程式,有逐漸改行工作負載(Workload)稱法的趨勢。


▲ x86伺服器應用類型中,以檔案分享、列印分享最大宗,其次為網路、安全、系統管理、虛擬桌面基礎建設(Thin Client Server)。

有關伺服器的運作執行工作林林總總,難以盡數,因此IDC將其歸納統整成7個大類項(Workload Category),分別是App Dev & Testing(應用程式開發與測試)、Business Applications(商務應用程式)、Content & Collaboration(內容與協同)、Data Management(資料管理)、Engineering/Technical(工程/技術)、IT Infrastructure(資訊技術基礎建設)以及Web Infrastructure(網站基礎建設)。

7大類項各自有其進一步的細項,例如資料管理可再細分成3項,即Structured DA(結構化資料分析)、Structured DM(結構化資料管理)以及Unstructured DA(非結構化資料分析);又如基礎建設可再細分成5項,包含File & Print(檔案與列印)、Networking(網路)、Security(資訊安全)、Systems Management(系統管理)以及VDI(虛擬桌面基礎建設)。更通俗而言,即是檔案分享、列印分享(檔案與列印),或負載平衡(網路)、軟體防火牆(資訊安全)等。如此共計有18個負載細項。

先就7大類項進行觀察,可發現基礎建設一直是最多的,其次有三大類項不相伯仲,隨著每半年一次的調查不時有消長,此三類項為商務應用程式、內容與協同以及資料管理。至於網頁基礎建設、工程/技術、應用程式開發與測試則相對為少。 再進一步觀察細項,運用最多的基礎建設中,以檔案分享、列印分享最大宗,其次為網路、安全,更次為系統管理(Console)、虛擬桌面基礎建設(Thin Client Server)。而次於基礎建設的三大類項裡,商務應用程式以企業資源管理(ERM,即ERP)、客戶關係管理(CRM)為多,次之為供應鏈管理(SCM);內容與協同以協同為多(即Groupware),內容(CMS)次之;資料管理則以結構化資料管理為多(即DB資料庫)。

關鍵任務系統 改以x86架構為主流

前述僅為概略性的觀察分析,事實上仍可自更多層面觀察分析,前述僅以最大宗的x86伺服器為主進行觀察,另也可以x86、非x86來觀察,或以處理器型態(CPU Type)進行觀察,分別觀察不同架構的處理器伺服器(如CISC、RISC、EPIC、x86、ARM),多以何種方式佈建營運,以及多執行哪一類型的工作。

同樣的,也可將伺服器的構型、處理器顆數等因素帶入,例如塔型伺服器多擔任檔案分享、列印分享工作,或四顆處理器以上的伺服器多用來執行資料庫等。另外,作業系統亦在觀察選項之中。

在掌握伺服器的佈建型態、運作型態動向後,對許多層面的參與者均有益處,例如軟體業者(ISV)嘗試與伺服器業者商談預裝綁售(Preinstall/Bundle)時,可更了解自身的軟體產品適合搭配何種規格、構型的伺服器。

又如集團企業有為數眾多的伺服器,也可檢視自身是否在工作負載的配置上失衡失當,例如太多的部門級檔案分享伺服器,當開始考慮導入伺服器統合以減輕管理維護心力,或資訊開發單位有過多的測試驗證用伺服器時,是否該考慮部分改以公有雲服務來建立試行系統。 最後,即便是企業的關鍵任務資訊系統也在轉變,過往多使用非x86架構、UNIX作業系統,已逐漸改行x86架構、Linux作業系統,即一般所言的U2L(UNIX to Linux),但近年來更推進到「U2VL」,V指的是Linux作業系統是在虛擬化環境中執行,而不是傳統式佈建。更有甚者,也有企業在公有雲環境上建立與運行ERP/ERM。

雖然這些新佈建型態經常被質疑不穩定、不安全,但企業也必須因應快速的商業環境變化與市場競爭,敏捷彈性的要求呼聲日高,同時兼顧成本效益等,看來佈建型態與工作負載之間,仍會緩潛持續地進行微妙變化。

<本文作者:郭思偉,現為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