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

掌握私有雲的主要精神

2011-06-14
近年來,「雲端運算」相關討論熱烈,同時企業對私有雲也產生莫大興趣。促使企業感到興趣的原因並不在於雲端運算是未來IT發展首要趨勢,企業有跟隨的必要,而是在這個概念下,能夠幫助企業最大程度物盡其用運算資源。
近年來,「雲端運算」相關討論熱烈,同時企業對私有雲也產生莫大興趣。促使企業感到興趣的原因並不在於雲端運算是未來IT發展首要趨勢,企業有跟隨的必要,而是在這個概念下,能夠幫助企業最大程度物盡其用運算資源,並且在任何變動的時刻都有可適應的IT來支持市場的變動而不致於手忙腳亂。

這對隨時都可能面臨驟變的商業環境的企業有著極大的誘因。然而,什麼是私有雲(Private Cloud)?如何才算部署成功私有雲?在思考要不要部署私有雲之前,企業應該思考為何需要私有雲。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對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看法認為,雲端運算是一種透過網路連結存取共享資源池的運作模式。而這個資源池可能來自於網路、伺服器、儲存空間、應用程式與服務。

但是,如果把透過網路連結存取共享的運作模式擴大來看,現有資料中心能提供給Client端各式各樣的資源以及存取權限,不也算是雲端的一種?如果企業舊有的資料中心就能視為雲端,那麼企業又何必費心再打造一朵私有雲?這個答案就得從「企業為何需要私有雲」這個問題來探討。

為了提升運算資源使用率

眾所周知,虛擬化技術的竄起是基於提升設備的使用效益,而背後的推手則是成本,因為受到經濟環境不穩定、綠色環保以及節能等議題的觸發,使得企業致力於IT資源整合,評估資源利用最佳化的可行性,於是企業接受了日漸成熟的虛擬化技術,從伺服器端開始一連串的整合,目的就是為了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運用彈性。

▲儘管虛擬化技術的效益是顯見的,但是虛擬化本身其實存在許多軟體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雲端運算」還沒有成為一個廣泛通行的名詞之前,企業已經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整合之路。在第一階段伺服器虛擬化後,第二階段開始朝向靈活性與速度的構想,這時異地異構的整合、不用擔心人為錯誤,可以更自動化、標準化地掌控流程與速度也就成了企業下一步打算進行計畫。

換句話說,企業一直都在朝向效益的路途上前進,虛擬化技術對於企業的最大效益就是資源的集中整合與有效利用,過去因為伺服器、儲存設備等硬體設施可能被某一個特定資源給佔住,使得整體的利用率僅僅只有15%,如果能把現有的利用率往上提升到35%或更高,企業就不需要採購那麼多設備、浪費那麼多電力,資源使用效率隱含的意義是企業整個需要投資的成本以及電力成本。

那麼企業為什麼需要私有雲?思科資料中心與無邊界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鍾昭德回答:「為了獲得更多的效益。」

他提到,儘管虛擬化技術的效益是顯見的,但是虛擬化本身其實存在許多軟體無法解決的問題。「舉個經典的例子,以伺服器來說,過去資訊的進出都是獨立的網卡或光纖卡來處理,CPU只負責運算,但是虛擬化後,虛擬網卡是以軟體的形式存在,並且透過CPU來處理所有的I/O進出,無形中便加重了CPU的負擔。」

鍾昭德解釋,企業採用虛擬化技術原先的用意是希望能夠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基於軟體本身上的因素,能夠提升的效率反而打了許多折扣,正因為有許多諸如此類無法透過軟體解決的問題,使得雲端基礎架構因應而生,透過額外規劃的硬體或系統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之後,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效益提升的甜美果實。

為了更好的服務

現在請試著回想一下,企業如何完成一筆IT專案採購。去年3月,業務部門提出一項新服務企劃希望將此應用服務推入市場,經過IT評估之後發現,現有的資源無法因應這項服務企劃的需求,因為資料中心所有的資源都已經有相對應的服務在上頭運作,就算某些應用服務的使用率極其低,也無法共用,因為每個應用服務都必須對應到一台實體設備。

為此,IT部門特地編列了專案,仔細評估新服務企劃的需求以及往後可能的擴充性之後,4月集結報告呈給決策主管,幾經說明,5月底終於通過預算發交採購,由於需要三家報價,又花了個把月進行調查,7月底設備送到了資料中心。IT人員開始安裝設備、進行測試,以確保新的服務企劃在上線過程中,不會出現突如其來的當機或是不明的故障影響。9月底新服務總算平安上線。

上述的專案採購流程想必許多IT人員都相當熟悉,通常一項採購專案歷經半年運作也算稀鬆平常。NetApp台灣技術總監姜群提到,不管是虛擬化或是傳統的IT建置,都還是偏向這類的採購運作,但是雲端卻是一種服務的觀念,「這是一種從採購到租用的行為蛻變,固然虛擬化技術的好處是不會被特定品牌綁住,但仍是一種採購行為,轉向雲端服務以租用的概念運作時,服務的時效性立即被大幅提升。過去要半年才能備妥資源,在私有雲的環境下可能只需要半天就完成。」

▲NetApp台灣技術總監姜群提到,雲端運算是一種從採購到租用的行為蛻變。
姜群認為,以影印機的租用來說明私有雲的服務概念再恰當不過,傳統企業總會依部門配置影印機,那個單位有需求,就專案採購給該單位,但如此一來,有些使用量較低的單位也需要配備一台影印機,就顯得不太划算。「租用一台大型影印機之後,只要一次的採購流程,就能分享給所有的部門一起使用,甚至還能依使用量計費,但不管技術是如何運用,回歸到中心思想,企業部署私有雲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

為了企業營運的綜效

從服務的思維延伸,進而擴展到企業營運,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協理陳俊昌提到,企業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IT服務可以透過私有雲的技術為企業營運帶來綜效。「儘管企業的形態有些不同,可能是單一公司的企業或是採集團式運作,在架構的設計上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共通點都是必須自問:企業內部IT的服務有那一些?能不能組織IT服務的類別,範圍有什麼。」

他指出,其實有許多IT人員存在一些盲點,由於太常接觸技術上的資訊,以致於當IT人員聽到「雲端」這個名詞時,第一個念頭是想到是業者的產品有什麼功能,功能可以如何應用,然後自組了一個小型的雲端架構,但最後卻發現根本沒有使用者願意用,「這是因為,當時並沒有思考,什麼樣的IT服務可以透過私有雲的技術為企業營運帶來更大的效益。一旦無法列出企業內部到底提供了那些服務,就很難把私有雲變成服務化。而沒有辦法服務化的結果,就是無法得知其他部門或單位想從這朵內部雲中得到什麼?」

▲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協理陳俊昌表示,企業該思考有那些IT服務可以透過私有雲的技術為企業營運帶來更多綜效。
陳俊昌舉例,假設IT人員可以列舉出企業內部有十項服務,一是配置個人電腦給使用者,二提供電腦資源給使用者,三提供儲存服務給使用者……一直提供到第十項,當使用者接受這些服務時,IT單位才會告訴使用者,現在用的儲存服務與系統服務是使用那一種雲端的技術加入,所以服務才能成本更低,效率更好,而且動態部署更快。使用者並不在乎IT的提供是採用那一種技術,虛擬化技術或雲端架構對他們來說都太遙遠,但他們在乎的是這些技術能不能讓現有的成本更低,取得更方便,甚至可以依照服務使用的多寡來計算費用。

因此,先定義企業內部的服務有幾項、然後知道這些服務的負載的形態,例如需要大量運算服務、與桌面電腦有關、與分析有關、與大量報表有關……,區分這些類別之後,接著再思考,那一些服務是可以透過私有雲的技術可以做的更好?那一些可以用別人的資源、那些根本不適合用雲的構想,如此才會得知,那些IT服務在導入成雲端的服務之後,可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獲得創新的營運模式

除了提升運算資源使用率、為了更好的服務、為了企業營運的綜效等答案之外,還有一點是現在所有CEO都想得到的結論:私有雲可以創造那些新興的IT營運模式,為企業帶進新的商機?

微軟曾經提到,雲端運算的共通點就在於自動化,不管是透過大型網路資料中心或在企業運行的伺服器機房之中,由於不需要人為手動介入系統營運,因此可以讓企業集中心力在營運與創新之上。但真正的推手是企業期望透過落實IT基礎架構自動化的形式來建立新的商業經營典範,而最好能像Google、Amazon般找到創新的運用。

全球聯迅是個相當典型的例子。從企業組織來看,全球聯迅隸屬於華碩子公司,雖然看起來看是獨立的雲端儲存服務供應商,但是其服務的對象至今仍有多數是華碩筆記型電腦的用戶,在2008年啟用之初,便打著額外免費儲存空間的服務,為華碩的筆記型電腦開創不同的產品價值。從華碩的角度來看,全球聯迅所建造的私有雲正是為了建立新的商業經營典範而生。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