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持續影響人們生活,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乾旱、洪水不斷襲來,對地球造成嚴重威脅。企業若要為未來做好準備,必須即刻採取行動,結合人工智慧功能,以避免無所作為而每分每秒正在流逝所造成的損失。
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兩者之間的關聯密不可分,而透過人工智慧的力量,有助於人類根據正確事實和海量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同時為企業帶來營運收益 ,朝永續經營的目標發展。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持續影響人們生活,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乾旱、洪水不斷襲來,對地球造成嚴重威脅。企業若要為未來做好準備,必須即刻採取行動,結合人工智慧功能,以避免無所作為而每分每秒正在流逝所造成的損失。
AI扮演關鍵角色
使用再生能源搭配高效的能源管理是應對氣候危機的關鍵作為。而人工智慧(AI)之所以在能源管理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因為當科技與人類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更能放大其效益。當能源管理專家有了科技應用及數據支持的洞察,企業便能更快速地判斷決策 、制定更明智的策略,提升營運效率。
然而,人工智慧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新科技,可能認為它是一門理論學科,無法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案。但現實生活中已經應用人工智慧來進行許多的分析、模擬、測試、推理 、學習、預測,並且隨著時間進行調整。人工智慧能幫助企業和社會邁向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淨零排放。
人工智慧能夠從三個面向協助能源管理:
1.有效利用能源:企業期望妥善運用大量數據以顯著提高效率,而人工智慧可協助將數據進行分析並產出洞察,進一步追蹤和預測消費趨勢,並適時自動調整系統以確保最佳效率。人工智慧同時可以幫助企業針對供需反應和極端氣候造成的頻繁中斷做出即時反應。
2.管理多樣化能源:人工智慧能加乘使用再生能源的效益,並有效控制碳足跡。企業若自行生產再生能源,藉助人工智慧與天氣預測分析的相關數據,便能辨識發電量的高低峰與間歇性,進而優化分佈式能源的儲存系統,甚至是電池的使用。
3.智慧能源採購:人工智慧可協助企業檢視複雜的市場趨勢並剖析相關數據,以制訂計畫來管理能源支出,並降低其在動盪市場中的風險。同時,它也能觀察企業消耗能源的方式和時間,並提供採購參考決策。例如,有些企業同時消耗能源又自產能源,又稱為產消合一者(Prosumer),便能藉由人工智慧的建議,做出最佳決策,以決定何時出售多餘的再生能源。
從案例看企業永續轉型
多年來持續關注永續發展及數位創新,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於2021年榮獲研究公司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評選為全球永續發展企業的榜首,其解決方案正是藉由「人工智慧」來優化企業營運,幫助企業實現能源透明化並減少能源消耗。包含德國連鎖超市利多(Lidl)、澳洲阿德萊德農業市場(South Australian Produce Market)以及瑞士企業Predictive Layer都已運用相關的解決方案來超越淨零排放、優化能源成本或是建構綠色夥伴關係的目標。
例如德國連鎖超市利多的芬蘭物流中心已透過施耐德電機開放且整合式的智慧樓宇管理系統,以軟體搜集即時的能源價格與天氣狀況等外部資料,「訓練」建築物預測事件並最佳化能源的消耗。搭配微電網相關方案串聯使用,讓使用再生能源的物流中心,能夠準確地生產再生能源、管理能源消耗,甚至將能源儲存在對的地方(例如物流中心的冷卻系統散發的多餘熱氣可被儲存,當天氣變冷時再加以利用),從而節省高達70%能源成本,甚至在用電量較少的季節中,能將多餘的能源分配給附近約500個家庭,進而超越淨零排放目標。
而澳洲阿德萊德農業市場主要是藉助人工智慧來優化能源成本。由於許多國家電力市場的電價波動劇烈,甚至常常出現「負電價」的現象。人工智慧驅動的預測演算對動態電價管理至關重要,並且靈活地滿足需求。例如微電網方案能整合和優化市場電力網路的所有資源,動態控制能源資源和負載,以優化設施效能,成功節省該市場的能源成本,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協助市場管理不穩定的關稅稅率及避免負電價,透過價格信號優化營運,同時提升可靠性和永續性。
隨著能源市場變得越來越複雜,能源供應商、電網營運商和消費者需要更多智慧和更快的數據分析來解釋定價模式。供應商需要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在一天和一週的時間裡最大化他們的能源產出,而消費者需要準確地對其消費和定價進行短期預測,以優化他們的購買決策。瑞士企業Predictive Layer在施耐德電機開放式商業平台上提供其人工智慧預測平台協助大型企業、傳統公用事業和再生能源供應商更好地預測能源消耗和定價,並在此開放式商業平台上發布企業的公開數據,幫助消除能源需求預測的不確定性,並節省高達25%的能源費用。
應對氣候變遷的最後與最佳機會
人工智慧並非一夜之間就能讓企業永續的萬靈丹,但它確實為企業開闢了長遠的可能性。當與公司的整體永續發展目標同時實施,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企業加速邁向氣候友善的未來,這即意味著它可以幫助解決當今世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文作者:Peter Weckesser現為施耐德電機數位長兼企業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