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Nutanix委託英國調研機構Vanson Bourne所進行的「全球企業雲指數調查」報告指出,企業愈來愈依賴多個公有雲來滿足需求,在使用公有雲的受訪企業中,有六成以上正在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有雲或是多雲,而未來的一年內這個比例預估將提高至七成以上。
目前IBM QRadar使用裝置支援模組(Device Support Module,DSM)來支援各式各樣的日誌來源,例如各種防火牆或此外,有不到12%的企業表示只運行混合雲端而沒有運行其他的IT基礎架構,另一方面,也有18%的受訪者完全未啟用雲端服務,只有傳統資料中心。
顯然地,雲端已在企業的IT基礎架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企業而言,雲端的迷人之處便在於可以依據成本、合規性要求、上市時間壓力等等,自由地選擇最適合的雲端基礎架構來運行工作負載,而且可以依需擴展。而理想中的營運模型則是須具有一個通用的管理和統一安全性,來支援這種流動性的私有雲與公有雲架構。
Nutanix台灣區資深系統工程經理鄭建華觀察,台灣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正在思考如何實現多雲架構,但主要的驅動力並非來自於新冠肺炎(COVID-19),其實在此之前,企業早已經投入多雲架構的思索,「例如某線上遊戲業者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在多雲環境下運作,他們經過內部討論選定兩家公有雲業者、對應用程式重新進行微服務設計,而且現今正在打算自建多雲管理平台,雖然是透過呼叫Nutanix多雲管理平台,然後再堆疊客製化UI/UX介面,但由此也不難看出,不少企業對多雲佈局早有規劃與考量。」
多面向協助應對混合多雲
隨著私有雲、公有雲以及傳統資料中心混合運用的佔比愈來愈高,Nutanix也從多面向切入協助企業應對混合多雲環境,「Xi Beam」多雲成本優化服務可以提供深度的可視性與資源分析,透過掃描、監控,找出相關的安全合規問題,協助企業降低雲端成本,目前已支援AWS、Azure,未來也將新增支援GCP、Nutanix集群的成本治理以及跨雲工作量分析。
而Nutanix Clusters則能協助企業在私有雲和多個公有雲間管理應用程式和基礎架構,讓企業取得靈活性、簡易性和成本效益,以及如操作單一雲端般的體驗。藉由Nutanix Cluster on AWS以及Nutanix Cluster on Azure,企業將能在混合多雲的環境中具有無縫混合雲體驗,享用應用程式自由跨雲、統一基礎架構管理以及降低成本的智慧維運的優勢。
另外,針對容器管理,Nutanix的Karbon平台服務則可為IT營運團隊提供簡化和一致的應用程式生命週期管理以及安全框架。軟體工程師能藉此簡化應用程式開發和編排,而無需管理底層基礎架構。由於具有自動系統管理安全功能,因而可加速基於微服務的應用程式在任何雲之中的開發和部署。
挑公有雲不隨便考量需求與職能
鄭建華提到,多雲架構雖然能夠帶給企業諸多好處,但在導入過程中卻也面臨不小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人員技能的問題,也是企業在選擇公有雲業者時,必須有所衡量的地方。他以線上遊戲業者為例進行說明,過去這家線上遊戲業者一直都是自建資料中心,考量客戶群以及使用體驗,以往會在重點客戶附近租用主機代管業者的機房空間來打造自己的私有雲。後來卻發現這種架構缺乏靈活性與彈性,因為遊戲推陳出新的汰換率非常快,光是一年遊戲的上線量就高達1,000個以上。
這些遊戲有些成功,有些卻很快就會下架。遊戲很熱門時必須擴充支援,但遇到不熱門的遊戲則可能會撤出,可是機房往往是以年約來計算,整個流程並沒有很順暢,後來他們決定從私有雲開始擴展到混合雲,而後進入多雲運用。對這家企業來說,多雲環境是為了讓外部的客戶更方便地使用他們的服務,對於內部的IT以及測試開發人員,也可以很快速地取得應該可以取得的資源。
因此,該遊戲業者在這一兩年內陸續嘗試以及評估公有雲,包含Google、AWS、Microsoft Azure以及阿里雲,最後他們選擇Google以及AWS作為主力的發展目標,考量的原因就是人才與技能的挑戰,一方面人才難尋,好不容易聘僱一位人才,但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學到這麼多種技術,其實很難專精。當然,其遊戲開發的平台偏向Linux與Open Source也是原因之一。
自主開發改善UI/UX
另外,該業者也觀察到多雲環境下的管理挑戰,由於私有雲、公有雲各有各的的管理介面,管理複雜不說,UI/UX的感受也不好,因此決定自主開發一個雲端管理平台,如此一來,內部使用者便無須面對複雜的管理介面。「該公司的設計概念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面創建他們的多雲管理平台,意思是透過KPI呼叫各家的管理平台,把相關的資源整合到自家的管理平台之後,以設計好的UI/UX介面呈現。」他提到,該業者並不是等到所有一切都評估完成、專案都規劃完後才開始執行,而是一邊執行,一邊調整也一邊學習,只要確定想做的目標不變,先完成最重要的功能,滿足80%以上的需求,有餘力時再精益求精。
「但即使在多雲環境下,這家遊戲公司並沒有因為投資公有雲,就停止投資私有雲,而是雙向同步投資。一方面是因為On-Premises本來就運行著核心關鍵應用,而且完全可以掌控,但公有雲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控制權,因此,在策略上,他們將短期或是試試水溫的遊戲就上公有雲,萬一遊戲賣得不好,公有雲上短期租賃服務是最合適的。而大部份的開發工作與最賺錢的產品線,還是部署在內部環境中。」他建議企業應該深入研究混合多雲,然後再選擇重點發展項目,現今的雲服務供應商有很多,但企業內部的IT人員並不是每項技能都具備,尋找最適合的供應商才是關鍵,而不是二元思考,只用公有雲或只用私有雲,事實上,企業環境已經不是零與一的問題,這個世界已經慢慢走到多雲環境,每家企業或多或少一定要有公有雲的策略。
在進行可行性評估時,成員最好包含各個不同的部門,舉例來說,研發單位派出兩三位代表,IT派出一兩位代表,再加上財務部門與採購部門加入,從各自的角度進行可行性的研究,例如IT人員可能覺得如果是AWS以及GCP的話,上手的程度與取得資源都會非常容易,反觀Azure的權重與分數就沒有那麼高。而採購部門就會根據這些需要租用的資源進行詢價,綜合評估之後,就可以取得一個結果,並且做出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