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以地球永續發展為宗旨的主流意見,加速要求各國終止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政策,以及強化監理碳排等的聲量仍持續發酵。因限制碳排政策所引導而逐漸發展出的各項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皆意味著人們正在透過新思維來改善和重塑人類的經濟活動模式:「低碳經濟」。
對於「2050年之前完成淨零排放過渡」的世紀大挑戰,各國間的減碳步伐從形成共識、宣示、承諾到實際作為,至今已邁入第十九年、明年即將屆滿二十年,全球已有149個國家加入淨零的賽程中。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事務有關的監管力度也正在加大。
當前,國際上以地球永續發展為宗旨的主流意見,加速要求各國終止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政策,以及強化監理碳排等的聲量仍然持續發酵。
因限制碳排政策所引導而逐漸發展出的各項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例如碳匯、碳定價、碳關稅、碳費、碳權交易等貿易新規則),皆意味著人們正在透過新思維來改善和重塑人類的經濟活動模式─「低碳經濟」。
淨零趨勢下,碳權交易市場因應而生
在面對未來種種的不確定性,諸如氣候災難、傳播性疾病、區域戰爭、地緣政治、能源市場失衡,以及通膨升息帶來的成本危機等等,這些事態皆迫使投資的選項進行大幅度的挪移,金融端更不斷地進行氣候風險的壓力測試,除了加速評估投資標的去碳化的程度以規避曝險部位外,並期能以投資作為實現環境永續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助力,進而穩健且持續地在金融市場獲利和成長。
對企業而言,獲利能力很重要,同時代表公司具備投資報酬率。然而,面對低碳經濟的興起,企業的價值鏈也會隨之異動,警覺性高的公司除因應「排碳有價」適時關注價值鏈的變化外,另類生財工具的浮現─「碳權交易市場」,也提供高階經理人在財務管理上靈活運用的空間。
此外,在全球的經濟活動中,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一向舉足輕重。當考量氣候風險與多重危機所反映的機會成本,投資價值將不只是展現在公司傳統的財務面向,更須兼顧環境面向與社會面向所創造出的價值,投資人則更能推演其未來的發展性,進行長期投資的決策。
企業內部碳定價
近年來,國際間碳價節節攀升,上漲的趨勢日益明顯,促使愈來愈多的企業在評估氣候變遷風險的同時,也開始實施或規劃為企業內部的碳排量訂出價格。從全球性的環境非營利組織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已啟動內部碳定價(ICPs)的企業有1,077家,且近兩年內採用ICPs的企業家數更將翻倍成長。而台灣也有34家大型企業啟用內部碳定價制度。當前各企業ICPs有五種主要應用形式(隱含價格、影子價格、排放抵換、內部碳費、內部排放交易),且依採用方法不同,其減碳的成本效益亦有差異。
企業透過ICPs的制度,將外部環境「碳排放成本」量化為內部成本,使其減碳的成本得以附加於原有的生產、消費、營運管理或投資決策中,即可清楚地辨識出企業內的隱藏碳價。
換言之,除了從市場機制(包含政府課徵的碳費)所形成的市場碳價之外,將企業內部的減碳資訊與成本加以量化,以tCO2e作為計價單位,具體地計算出每排放出一噸碳所需的成本費用並訂出價格。再者,企業可從廣度、深度、碳價和時序的四大維度,全面地檢視、設計並納管碳排放量與減碳成本之間的相關性,方能更細緻地掌握碳資產的價值,進一步作為未來轉型投資時所需資本支出的評估方式。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特殊意義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甫於今(2023)年2月公布施行,賦予政府課徵碳費的法源依據。更進一步,為了協助我國中小企業解決在國際貿易上對碳權的需求,並與世界接軌,政府接續於4月底正式對外宣布,最快將於下半年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已於8月7日成立),讓企業可以更方便地在市場上購買到相對應的碳權。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消息一出,證券市場已出現相當程度的反應,這代表金融市場對於碳權交易的看法,整體偏向正面且積極。未來透過碳權交易機制,企業也可以自由轉售碳權,激勵企業自主降低碳排放量更有助企業充分掌握公司的營收及利潤,並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立,對於綠色金融的發展也扮演著正向循環作用。因為透過碳權交易的機制,未來有關碳權的衍生性金融產品將更多元化,如碳權期貨、綠色信貸或債券,以及相關的碳信用合約等等,使企業對於理碳方法的選擇更具彈性與靈活度。當金融市場積極參與的同時,也將激發社會大眾對於「排碳權利」的認識,並提高企業對相關議題的關注程度,有助全體社會往淨零永續的目標移動。 對於國際碳價上漲的趨勢或免費核配額取消所帶來的出口壓力,建議企業高階管理人可開始琢磨企業內的碳權潛能,並熟悉碳權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或商品的特性。
對於企業來說,參與碳權交易有助於大幅降低其減碳成本,同時也能夠透過創新和技術研發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例如,透過最大程度地使用再生能源和低碳資源來減少碳成本、與供應鏈夥伴共同開發去碳技術或創新服務來增加收入,開拓新藍海。然而,在多元化的理碳工具被開發,為企業提供更多交易機會時,企業仍應以自身實質地執行減碳為重,碳權交易、抵換為輔,避免減碳行動意義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理碳行為有利於企業掌握碳市場趨勢和進行低碳資產配置,優化資產管理以應對商場環境的變化,提升潛力訂單的能見度。具體而言,有效的管理碳流能幫助企業實現淨零目標,降低國內外碳管制與供應鏈客戶要求對公司營運的衝擊,又進一步利用碳市場的功能來達到碳權額度轉售所帶來的負碳收益。如此,在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風險時,也為未來的營運發展打下去碳基石,凸顯企業的價值進而提升「理碳」即理財的獲利能力,加速實現社會的綠色轉型和淨零目標。
<本文作者:蔡珮漪現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