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以其他的技術架構來實作,則區塊鏈除非具有特別的優勢,否則很難有說服力,這也是為何有不少應用場景最終流於「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原因。
自2008年,中本聰在網路上發表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論文以來,短短幾年間,比特幣成為投機者與投資者的首選標的,2017年比特幣價格一度逼近2萬美元。正因為這股熱潮,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也開始受到大幅地關注,企業深入研究技術架構並且運用於數位轉型創新,事實上,在調研機構Gartner發表的十大策略技術中,區塊鏈已經連續好幾年入選,足以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一如所有技術發展生命週期曲線,區塊鏈在迎來高峰之後,緊接而來的則是低谷挑戰,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數位轉型研究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李震華觀察,在經過加密貨幣以及代幣眾籌(ICO)的高峰之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幣」的發展已經無法掀起太大的波瀾,這點在通訊軟體巨頭Telegram被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盯上,指控Telegram違反美國證券法,宣布放棄GRAM代幣一事便可見端倪。「但是,這並不意謂著相關技術發展從此就停滯,相反地,區塊鏈現今正在走向更務實的落地應用,」他舉例,像是鑽石、房地產這類的資產存證、麻省理工學院(MIT)數位文憑的先例、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以及醫療保健領域健康存摺等等,「而從這些案例也不難發現,全球產業正在試圖尋找區塊鏈適合的應用場景,讓區塊鏈的技術價值真正得以發揮,而這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過程。」
走入3.0時代 應用更見多元
顧名思義,區塊鏈是由資料區塊(Block)與鏈(Chain)組合而來,這是一種建立在P2P(Peer to Peer)系統的分散式服務形式。每寫入一筆資料區塊會串成分散式資料集合(分散式帳本),所有運算節點均具備完整的資料備份。而在紀錄的過程中,由於在每一次資料紀錄時,都包含前次區塊資訊及該次交易資訊,因此可用以驗證資訊的有效性(防偽)和其後的區塊生成,隨著資料區塊不斷的堆疊,因而串連成鏈。
時至今日,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階段也從區塊鏈1.0、區塊鏈2.0演進仍在發展中的區塊鏈3.0。區塊鏈1.0主要是數位貨幣應用,像是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貨幣應用,而智能合約(區塊鏈2.0),則包含了自動執行合約條款智能合約、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智慧資產,或是股、債、產權的登記及轉讓,證券與其他金融商品合約的交易與執行等。進入區塊鏈3.0之後,應用更為廣泛,舉凡身分認證、公證、仲裁、審計、物流、醫療、簽證等等,都已見相關應用。
若無明顯優勢很難突顯價值
李震華指出,許多資料也顯示區塊鏈依然有龐大的潛在應用市場,在金融應用暨合規方面,歐洲PSD2與GDPR帶動包括全球Open Banking與合規需求,預估2030年市場將達到5,236億美元規模;而在零售流通方面,隨著消費品履歷溯源、運輸過程資料透通等需求攀升,預估到了2030年,市場需求可望達到4,798億美元規模;醫療健康產業在2030年也可望上看1,340億美元,主要是受到藥品防偽、醫療數據與個人健康紀錄管理以及醫療數據的保險賠付等應用推升;另外,在物聯網(IoT)與身分管理市場上,由於龐大物聯網裝置產生的資料處理與身分辨識需求,可望在2030年帶來3,316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除此之外,大廠也積極佈局,例如摩根大通聯合加拿大國家銀行、高盛等建立區塊鏈債券平台,因應Open Banking需求;Walmart結合IBM建立產銷履歷系統;愛沙尼亞由Guardtime提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醫療檔案安全保護應用;IOTA基金會與微軟、富士通、思科、三星等推出基於物聯網的開放Marketplace資料市集等等。
「不過,綜觀來看,企業導入區塊鏈應用,目前仍面臨不小困境。」李震華提到,企業現今面臨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如何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場景,除了未審慎評估應用環節、未納入業務相關參與人員之外,同時也缺乏客觀衡量底層平台的基準。「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大多數應用場景本來就有既有的技術架構,而區塊鏈只是其中一種實現的作法而已。」他解釋,就像平時想喝一杯咖啡,有很多種方案可以選擇,可以自己沖泡、到店家購買,或者直接請外送人員送達,「如果區塊鏈應用場景能夠以其他的技術架構加以實現,除非區塊鏈具有特別的優勢,否則很難有說服力,這也是為何有不少應用場景最終流於『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原因。」
回歸核心本質找應用
他認為,企業應該回歸到區塊鏈的核心本質。比如說,任何的區塊鏈應用一定脫離不了資料紀錄,企業打算拿來紀錄什麼資料?為何要採用區塊鏈技術,共享帳本的目的為何?如果是資料保存上遇到篡改問題,或是經常找不到資料,因此希望在儲存時能夠一槌定音;又或者是資料分享與傳遞既麻煩又複雜,所以需要分散式帳本來加以協作,諸如此類的應用場景,其實都能彰顯區塊鏈的價值。
如果場景不錯,就要回過頭來審視既有的作法,假若很複雜、很麻煩或者中間常常有一些缺漏,溝通成本也很高,可能區塊鏈就是一個理想的解答。例如醫療、保險、理賠或者是跨國的多人匯兌、供應鏈融資、物流資料,其實都涉及到非常多的角色,企業便可以考量區塊鏈是不是有足夠的優勢可以取代,打掉重練也才有意義。倘若是一個全新的場景,或許區塊鏈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做法。
但是李震華也強調,區塊鏈並不是全部,企業選擇區塊鏈打造應用場景,並不意謂著企業原本的服務都不復存在,因此技術人員也必須懂得領域知識,這也是現今企業面臨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