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科技發展與消費者行為變遷驅動,愈來愈多的使用者希望能夠取得即時的服務與回應,尤其在數位化浪潮下,營運服務與資訊系統之間的關係將更為緊密,當企業內部的關鍵業務與流程大量依賴IT服務時,任何的中斷都可能帶來高昂的營運損失,而且極有可能衝擊到顧客對於企業的滿意度。
面對體驗為王的時代,如何透過現有的技術與架構來打造7×24小時不間斷的IT營運已成關鍵課題,此次將邀請專家從IT治理、基礎架構、混合雲以及機房設施等面向來探討業務持續營運的實踐之道。
用戶角度審視營運持續 ITSCM成治理終極目標
以往談論IT服務管理時,較側重資訊科技基礎建設資料庫(ITIL)與資訊科技服務管理(ITSM),現今隨著IT服務的需求與邏輯繼續演變,IT部門更應該站在業務立場或是使用者角度,來審視IT所提供的服務到底有沒有真的支持業務持續營運,這時候實現的7×24小時才有意義。
SLA需求與時俱進 業務持續從現代化做起
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營運服務與資訊系統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當企業內部的關鍵業務與流程大量依賴IT服務時,任何的中斷都可能帶來高昂的營運損失,而且極有可能衝擊到顧客對於企業的滿意度。
服務不中斷有技術前提 先完成應用程式改寫
如果企業採用混合雲,希望實現透過災難備援計畫來實現服務不中斷,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仍有一些挑戰。DR設計的考量還是在於RTO與RPO,雲端服務興起後,復原需時與備份空窗均可大幅地縮短,但若應用服務在設計初期並未考量服務不中斷的需求,便很難實現。
業務持續營運堅實後盾 四層面考量設施維運
許多企業正透過現代化IT跨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但IDC資料中心趨勢及策略團隊研究總監Jennifer Cooke卻提醒,企業資訊機房很可能跟不上IT基礎架構的變化。根據IDC預估,到了2020年,新IT架構的繁重工作量將迫使55%的企業必須更新現有的機房設施或是重建新設施以實現資料中心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