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營運 FinOps 數位轉型 雲端 節費 雲回歸

雲支出失控加速FinOps推廣 鎖定公雲帳單與財務管理

平衡成本與維運 團隊協作當責雲使用量

2024-02-05
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雲端的靈活性與擴展性來取得戰略優勢,而不是演變成失控的支出,已經成為企業用雲的一大課題,而這也促使財務營運(FinOps)概念被加速推廣。

近幾年,受到新冠疫情、地緣政治、通膨壓力以及人工智慧、邊緣運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企業已越來越認知到雲端運算解決方案能夠帶來的價值與彈性靈活的好處,而這也促使雲端市場不斷地蓬勃成長。根據Gartner最近預測,2024年全球終端使用者在公有雲服務的支出將上看6,788億美元,對比2023年成長20.4%。Gartner研究副總裁Sid Nag認為,雲端已變得不可或缺,現今已不再是由雲端模式驅動業務成果,而是由業務成果塑造雲端模式,例如企業部署生成式AI服務時,基於基礎架構規模的考量,會尋求公有雲方案來加以應用。

亞洲市場對雲的需求也不遑多讓,去(2023)年阿里雲公布《亞洲市場下一代雲端策略》調查報告,超過八成企業(84%)計畫兩年內實現全面上雲;而且大部分的亞洲企業將更注重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53%)、雲端運算(52%),以及自動化(46%);同時超過半數的企業計畫增加對雲端運算的投資,由此也凸顯了雲基礎架構支援企業增長的重要性。

然而,就在雲端成為企業數位轉型關鍵驅動力的同時,新的課題也浮上檯面。一些先行企業發現,雲端並非一體適用,而且意想不到的費用增長,往往讓企業遭遇到嚴重的帳單衝擊,從而決定重新思考IT部署策略,將原本上雲的部分或全部的系統從雲端撤回地端,而這樣的現象被稱之為雲回歸(Cloud Repatriation)。

造成雲回歸的因素可能來自於法規監管的要求、資料主權的政策,或者是希望能降低延遲並且更好的控制效能,但更直覺的原因是,採用雲端運算方案所需支付的成本遠遠超出預期,打破了企業把雲端視為降低IT成本的靈丹妙藥的想像。Dropbox是早期的知名案例,面對不斷攀升的雲端成本,Dropbox最終還是決定將其資料儲存基礎架構從公有雲遷移至自行打造的私有雲架構,以取得節約成本、效能優化以及更容易對硬體和網路配置掌控的優勢。

節費只是附加價值 更重單位經濟效益

由此也不難想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雲端的靈活性與擴展性來取得戰略優勢,而不是演變成失控的支出,已經成為企業用雲的一大課題,而這也促使財務營運(FinOps)概念被加速推廣。精誠資訊Cloud研發處協理胡士亮指出,早在四、五年前,FinOps在國外便已有諸多討論與推動,由於國外企業普遍很早便開始運用雲端資源,而且發現用雲的成本比最初預估或預期要高出很多,有些時候甚至會出現成本失控事件,導致近幾年來已有不少先行企業開始雲回歸,而國內也時有耳聞企業原本規劃的上雲預算卻早早就告罄,需要重估經費的情況,因此FinOps也開始受到大幅的關注。

「根據統計,在許多使用公有雲的企業帳單中,平均有30%被浪費,亦即在100元的帳單中,就有30元是因為管理不良、疏忽或是錯誤而導致額外的花費。對於少量用雲的企業可能較為無感,但如果企業一年上雲的費用有一千萬,被浪費的支出就高達三百萬。」不過他也強調,FinOps最主要目的是協助企業管好公有雲帳單與財務管理,節費只是其附加價值,最終極的目標其實是要做到單位經濟效益(Unit Economics)的改善,就算帳單總金額沒有降低,只要將雲端運用得更有效率,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單位經濟效益。

權衡成本與維運  涉及協作與改造

FinOps是「Finance」和「DevOps」的合成詞,其概念源自於FinOps基金會所設計的框架,FinOps基金會認為,FinOps是一種維運框架(Operational Framework)與文化的實踐,可最大化地提高雲端的業務價值,實現即時的數據驅動決策,並透過工程設計、財務和業務團隊之間進行協作,建立財務當責性。 

台灣IBM自動化智能維運軟體顧問章瑋珊解釋,FinOps非常強調IT、財務以及業務團隊的協同合作,以便做到一個由上到下的管理架構改造,而並非過去所認知的,單純由IT團隊或是財務團隊依據雲端花費的成本支出而進行的調整,若僅只針對花費較高的雲端成本直接減省,其結果可能會對於客戶的服務品質造成影響,或是因此而造成維運或營運上的障礙,甚至有可能犧牲營收上面的成效。「不管是因此造成網頁伺服器的負載很高,或是導致反應時間過長,都不是企業所樂見的,如何在成本與維運之間達到權衡才是FinOps想要達到的目標。」

她進一步說明,企業上雲,不只是基礎架構的變革,IT支出的方式也由CAPEX(資本支出)轉向營運費用(OPEX),亦即過去是購買設備一次支付逐年攤提,轉向雲端服務後,支付方式則如同電費、水費一般,用多少支付多少,因此企業需要更精確地知道IT團隊或是業務團隊的需求,再依據這些需求配置與支付才會是合理的作法。而這將涉及跨部門協作以及在企業文化上的流程改造。「FinOps強調的是動態地優化,想像一下,某業務系統白天流量比較高,需要最大化的資源來因應,到了晚上業務量降低,就應該要回收資源,這種依據使用者行為而實現的支出管理,若沒有組織的跨部門協作、企業文化以及流程上的改造,將很難具體實現。」

六大施行準則  建立雲成本透明度

簡而言之,FinOps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從雲端獲取最大價值,以推動高效成長。對此,FinOps基金會也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從了解(Inform)階段收集資料做起,再到最佳化(Optimize)發現可優化的機會,最終在運行(Operate)階段尋找改進FinOps實踐的方法。此外,基金會也擬定了FinOps六大準則(Principles),包含各團隊須協作、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雲端使用情況負起責任、建立一個集中式的團隊來推動FinOps、報告應及時且易於存取、決策由雲端的業務價值所推動,以及利用雲端的變動成本模式。

實施FinOps框架需要與組織中的各個角色合作,從工程師/維運人員、財務/採購、業務/產品負責人到管理決策者以及FinOps的實踐者等都可能參與其中,彼此成為隊友,以定義共同語言,並且制定策略發展溝通計畫。其主要實現的六個領域,包含了解雲端用量及成本、效能追蹤與基準評估、即時決策、雲端費率優化、雲端使用優化以及組織對齊。而企業在FinOps的成熟度,則以爬行(Crawl)、行走(Walk)以及跑步(Run)等不同的成熟度模型來進行評估,企業可以從小規模開始,再慢慢擴大規模。

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總經理張本元觀察,隨著加速數位化轉型以及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開始將業務及應用程式移轉到雲端。然而,當企業開始整合不同的雲端服務以實現快速創新應用的同時,公有雲服務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也使得公有雲成本不易控制,企業面臨成本不易追蹤和有效控制的痛點,舉例來說,公有雲服務項目數以萬計,規格費率複雜,企業難以理解各家雲端業者的複雜定價和計費模型,導致成本結構不透明;由於缺乏優化策略和工具,企業難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成本效益,導致浪費和不必要的支出。

此外,雲端成本支出也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由於不清楚哪些是未使用或過度配置的雲端資源,從而導致了浪費;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和工具,在在都讓企業難以掌握和預測成本,導致預算超支和財務風險。

FinOps基金會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框架,以協助企業從雲端獲取最大價值。(資料來源:FinOps基金會官網)

「FinOps的重要性即在其可以協助企業克服這些痛點,」他提到,FinOps提供了雲端成本透明度,可清楚了解雲端成本,並透過即時數據驅動的決策,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優化成本並預測。藉由工程、財務和業務團隊之間的協作,也有助於確保雲端資源的最佳使用,滿足業務需求。

找出費用爆漲問題 跨部門協作是關鍵

面對經濟與市場環境高度不確定性,近幾年,企業對科技支出與運用也更為謹慎,調研機構IDC預期FinOps將成為台灣企業營運重要的工具,協助企業用戶在上雲支出方面做最佳化規劃。未來企業將透過各部門的協作建立上雲使用量當責和透明性的制度,最終目標不只是使上雲成本達到最佳化,更重要是選擇對的上雲工具達成最大的投資報酬(ROI),進一步改變企業上雲的行為和文化。

IDC台灣資深市場分析師葉振男觀察,台灣FinOps需求約莫是在去(2023)年下半年開始便越來越明顯,普遍企業均希望能夠在持續運用雲端來加速數位轉型,但同時又不希望雲端成本無限制地增加,問題在於多數企業並不知道雲端成本的爆漲是基於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因此希望尋求工具或方案的協助來找出問題點,並且進而加以解決。

「跨部門協作是FinOps非常關鍵的重點,」他提到,企業內部不只IT人員用雲,業務、財務等團隊,甚至是開發人員,都有可能是使用者,想要降低雲端成本支出,就必須讓各個部門共同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每個使用者都必須有當責的心態。而且也要有一個集中的團隊,定期去審查雲的使用行為,最後再利用雲端的變動成本模式來掌握成本節省的機會。「雲端託管服務供應商(MSP)業者,特別是公有雲的主要合作夥伴將可望在這波需求中受惠。」

團隊溝通挑戰大 有待磨合

除了市場需求增加之外,法規鬆綁也是驅動因素之一。伊雲谷台灣區技術總監陳昱中坦承,自金管會開放金融上雲後,金融客戶的詢問度也不斷增加。另外,零售以及流通業對FinOps議題也很感興趣,「面向消費者的產業其實很適合上雲,因為雲端有更多的彈性與擴充性,能夠協助他們應對動態的需求。」

「然而FinOps並不是導入某項工具後,就能自然而然地符合大家心目中的預期,還是必須得一步一步來,」他提到,儘管FinOps的概念是把價值最大化,但是要理解價值,並且讓各個團隊溝通就是一項大挑戰。實務上,光是IT團隊要跟產品團隊或是RD團隊溝通就有很多磨合之處,舉例而言,產品團隊不知道新開發的服務或是創造的流量會產生多少成本,而IT團隊也不清楚這個決策會產生多少流量,可望為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如果沒有溝通,FinOps根本無從談起。「更不用說,企業的財務採購人員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網路是變動費用,在還沒上雲之前,過去十年來都是固定的資本支出,為什麼這個團隊開發的服務上線後,開始變成是變動且不確定的費用,這些都是FinOps實踐過程中會面臨到的挑戰與難題。」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