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平台的備份策略與思維

2010-11-25
前文提到許多從技術面以及成本面討論傳統備份方案已不適合應用於虛擬環境的因素,但客觀地說,目前有些虛擬平台的技術,還是需要在每台虛擬機器上安裝備份代理程式才能進行備份,因此,即使最平常的備份方法還是有存在的價值,只是這樣的作法沒有實際省下太大備份軟體需要支付的成本。  

然而,在部署任何備份架構之前,首要就是確認企業內的備份政策,尤其企業採用虛擬化技術之後,資料中心的環境也產生了變化,過去單純的實體環境現在則是以混合環境的狀態出現,這時又該考慮那些因素或環節才能做出完善的備份政策?專家們提出幾項建議可作為參考。  

企業對RTO與RPO的需求  

儘管虛擬環境備份需要有些技術層面的考量,但聚焦到「備份」這件事時,思維與傳統環境並沒有明顯不同,企業內部系統或資料可允許的資料損失量(Recovery Point Object,RPO)以及讓系統恢復到可正常運算狀態所需的時間(Recovery Time Object,RTO)是管理人員應該優先考量的因素。  

不同的應用與系統對於RTO與RPO的需求不同,自然在備份政策上就要有不同的作為,虛擬環境上也是如此,「如果要求是備份損失量,那麼就找一個備份速度最快的軟體,如果要求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就要選擇在虛擬環境中最迅速的復原方式,然後進行評估。」Vizioncore代理商零壹科技技術顧問林逸軒說。  

儲存架構是否需要改變  

如果企業採用的是VMware的虛擬平台,想延用實體環境的作法,把資料直接備份到磁帶上並不合適。這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VMware沒有辦法直接支援SAN的磁帶或磁帶櫃,因此虛擬機器沒有辦法透過快照,備份到SAN的磁帶。唯一能做的方式是跳過Hypervisor層,在虛擬機器上裝備份代理程式,讓虛擬機器看得到磁帶,但每次也只能備份一台虛擬機器,不過在其他虛擬平台則沒有這個問題。  

其次,虛擬主機同時要做的事情太多,如果要從VM把資料複製又要確保速度能夠一致地進到磁帶機中,並不容易做到,而且會產生緩衝(Buffer),當緩衝愈長愈大,就會累積造成瓶頸,不如直接存在硬碟中。  

再者,許多功能只能在磁碟上進行,包括重複資料刪除技術或是精細還原到單一檔案(例如賽門鐵克的GRT技術)都是。當企業採用D2D2T架構時,至少在第二層的硬碟中可以運用重複資料刪除技術來節省空間,需不需要再備份到磁帶則可視企業需求而定。另外採用D2D2T的架構,企業可以直接從第二層硬碟備份影像裡還原單一檔案,但如果要從磁帶直接選擇一個檔案來還原時,還是需要一個暫存的磁碟空間。  

基於上述這幾點,專家們都認為若是企業採用的是VMware的虛擬平台,那麼D2D2T的架構會比D2T的架構來得好。「其實D2D2T的架構並不會浪費原來的投資,舊有的磁帶設備還是可以拿來運用。」Acronis大中華華區資深技術經理簡碩文說。  

管理與操作的方便性  

任何工具導入無非是希望提供創新應用與服務,並且減輕工作負擔。多數的專家建議,企業並不需要因為不同的實體、虛擬環境而部署不同的備份解決方案,因為這就表示企業必須要有兩套解決方案以及策略,同時管理人員還必須熟悉不同的操作介面,增加管理上的複雜度。  

▲Acronis大中華區資深技術經理(右)簡碩文認為,企業採用的是VMware的虛擬平台,那麼D2D2T的架構會比D2T的架構來得好。左為Acronis台灣區業務總監楊萬健。
「資料需存放多久?三個月、半年、一年,該不該刪除等等概念,其實也應該加入考量的思維中。」賽門鐵克技術顧問陳力維提到,最好是在單一的介面中,可以任意選擇實體或虛擬來源、規劃資料存放的政策、遠端站點DR規劃,這些都要包含在公司政策中,單一備份方案的好處是IT人員不用學多套軟體,也不必重新修改備份政策或是災難還原的政策,這在管理上會簡單很多。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企業環境都適合單一備份方案,林逸軒指出,如果現有的備份方案並不能解決企業虛擬環境面臨到的挑戰,那麼侷限在單一備份方案的思維並不合適,如果兩套解決方案介面並不複雜,管理人員不需要特別具備虛擬平台的專業知識也能操作的話,那麼特別為虛擬環境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也是具有成本效益的作法。  

「企業的確會同時存在利用不同虛擬平台打造的虛擬環境,而且很有可能存在兩套或以上的備份軟體,當然就企業面來看,統一由一套備份軟體來管理實體與虛擬系統備份是比較理想的方式,畢竟管理人員不用學習兩套或以上的備份軟體,而且環境也較為單純。但就實際運作來看,卻不見得一定要如此。」HP亞太區軟體事業處資訊系統資深顧問李俊邦提到,有時候,企業各個不同的事業體都各自部署虛擬環境,管理人員不同,資料也沒有共用需求,這時,組織的政策就會朝向各自管理,而且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更多精彩文章詳見網管人第58期﹚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