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助力綠色金融 ESG生態圈缺一不可

2023-05-17
在數位轉型以及ESG永續議題下,金融業固然面臨很多單一性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存在於內部與外部的結構性挑戰。內部的結構性挑戰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受到太多議題衝擊,而外部結構性挑戰即是生態圈形成不易。

在ESG永續發展的共識下,不僅是能源結構產生變化,經濟與產業也會因此而有所變革。2020年國際清算銀行(BSI)在其所發表的「綠天鵝報告(THE GREENSWAN)」中,便已示警氣候衝擊將可能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對此,金管會在近幾年也陸續公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證券期貨業永續轉型執行策略」等執行策略,去年也發布新版本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以促進綠色金融市場有效運作,並且朝向永續金融全面性發展。

多議題衝擊生態圈形成不易

精誠集團科技創新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文舜指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中提到了五大重點,包含揭露碳排放資訊、認定指引、建構ESG資料平台、推動永續金融證照以及凝聚淨零共識,其中凝聚淨零共識便是促成生態圈的形成。「其實,在數位轉型以及ESG永續議題下,金融業固然面臨很多單一性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存在於內部與外部的結構性挑戰。」他進一步解釋,內部的結構性挑戰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受到太多議題衝擊,包含金融科技(FinTech)、ChatGPT、新冠疫情、ESG綠色永續等等,針對單一議題進行轉型或因應都已屬不易,更何況同時面對多個議題,困難度其實非常高。

精誠集團科技創新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文舜指出,提出新創意與想法不難,但是在內外部結構挑戰下,要打通所有關節才是最困難之處。

而外部結構性挑戰即是生態圈形成不易,ESG金融相關的參與者包含了主管機關、標準/顧問公司、員工、供應商以及客戶,相互構成了ESG的生態圈。然而每一個參與者之間與金融業本身都有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國際規範標準不一,供應商如何管理、與客戶互動,以及如何讓員工協助落實ESG,成為金融業對ESG貢獻的一部分等等。以客戶互動為例,客戶互動有很多層面,可能是資訊揭露,但也可能是由客戶帶來的風險。過往在還沒有ESG要求時,銀行熟悉的是A客戶,但是綠色金融趨勢下,投融資對象或是輔導的對象轉為B客戶,然而金融機構對B客戶的習慣或是創造價值獲利的來源跟關鍵的生產要素並不熟悉,很有可能因此而帶來新的風險,而這些變化其實對金融機構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

吳文舜提到,「實務面來看,這兩個結構性問題很難一時半刻解決,因此大多數的作法是運用科技來優先解決部分單一問題。」除了上述提到外部結構可能面臨標準不一、員工如何參與貢獻、供應鏈管理以及客戶互動等挑戰外,金融機構在內部結構上也會遇到有沒有足夠的跨域人才、能不能與新的科技資源結合、面對ESG永續要求應自力或是外包、外包供應商是否能滿足自身的策略發展等等問題。

打通所有關節最窒礙難行

運用科技力量優化金融服務是金融科技的價值所在,即便是在綠色金融趨勢下,金融科技同樣也具有很大的助力。這從年初金管會推出綠色金融科技主題式活動便可看出端倪,活動包含綠色支付和帳戶、綠色投資、ESG數據蒐集與分析、綠色保險科技、綠色放款、綠色數位資產與綠色監理科技等領域,涵蓋金融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各個相關面向。

「在金融市場上其實已經有許多案例,舉例而言,精誠集團旗下子公司『精誠隨想』在近期與合作夥伴開發碳足跡紀錄App,便是一個典型運用科技讓員工參與ESG貢獻的案例,只要員工進行符合ESG相關的活動與行為,App就可以記錄下來。」他說明,這支App可以讓員工自行記錄ESG相關活動,如此一來,企業就可以把這些記錄連接起來,當作是ESG資料的支撐,才不會有「漂綠」的疑慮,而是真的有資料來證實這個行為。

「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卻很困難,」吳文舜提到,實務上有幾個難處,首先是生態圈的建立。試想,員工前往綠色店家消費該如何被記錄?又或者牛仔褲製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水,當員工選擇修補牛仔褲而不是重新採購時(符合ESG的行為)又該如何被記錄?「所以,這家合作夥伴在台尋求了100家簽約的店家,這些店家本身就是具有『綠色』概念,倘若員工到這些店家去消費或執行ESG的活動,就可以提供紀錄。如果沒有這些店家的加入,執行過程就會處理碰壁,就算開發出App也無用武之地。」

第二個難處是要鼓勵員工願意進行符合ESG相關的活動,因此要激勵員工,例如給予員工榮譽假、特休假,或是只要願意參加相關活動就提供獎勵等等方式。這是因為金融業是提供服務的產業,必須要仰賴「人」的改變,若員工因此而更願意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或從事一些ESG相關的綠色行動,企業自然會有較多的ESG資源或是符合ESG的條件、碳權。

「除了要有足夠的場域環境、激勵使用者願意行動外,這些行動是否符合ESG相關的標準?而這就有賴標準公司的參與。」他指出,這種作法在新加坡已得到該國政府的同意,數據累積的認定標準程度等同於太陽能板。換言之,活動或累積的結果與太陽能板是同樣的ESG標準,如此一來,所累積的數量就可以對應到一定的碳權,「當然過程中需要提供申請,同時也需要建立一個可被信任的機制,才會接受這項申請。」而從這個案例也不難想見,起心動念提出一個新的創意與想法不難,但是要打通所有關節才是最窒礙難行的地方,而這也是金融機構在面對內部與外部結構的最大挑戰。

未來金融決戰點在雲端

今年三月,金管會宣布,將預告修正「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簡稱委外辦法),除了簡化委外作業申請程序及文件外,也放寬委外規定,未來只要非重大、非消費金融業務、非境外委外處理,可免除逐案事先申請。

吳文舜認為金融服務上雲已是大勢所趨,未來當全世界有70%的人都在雲端上活動時,若金融業沒有在雲上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服務,將跟不上時代的需求與發展。然而,金融業還是有資料敏感度的問題,再加上不被綁定的考量,金融業勢必也會朝向混合雲架構發展,只是上雲的比例會隨著不同的時間點變化,而慢慢地走到平衡點。

「過程中,依據當時的情境與需要,架構一定會不斷改變,」他舉例,為什麼現今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運用容器與微服務技術改寫成新核心,因為金融機構已經意識到將來一定會面臨到SaaS軟體即服務的挑戰,或許舊的架構不見得要立即淘汰,但新的系統不可能再用舊的工法來設計,而是採用雲相容或雲原生的架構,「日後的決戰點一定是在雲端上,未來誰能在雲端上稱霸,才有可能成為最大的金融王者。」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