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KPMG發布2021下半年全球金融科技趨勢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高達2,100億美元,從加密貨幣、區塊鏈到理財科技(WealthTech),甚至是網路安全的投資都在增加。不只創投注資飆升,全球金融機構也在試圖降低對傳統基礎架構的依賴,並且改善資訊核心系統,希望能夠利用雲來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尤其是銀行對此非常感興趣。
核心轉型為上雲做準備
台灣微軟大型企業商務事業群總經理卞志祥觀察,為了因應快速變化的需求與挑戰,不少金融業紛紛著手進行核心系統的改造,從早期「大核心、小周邊」的概念轉向到「小核心、大周邊」,並且將過去一層式架構改為三層式架構,也就是「敏前台、大中台以及穩後台」作法,目的即是為了解構核心系統,從大型主機的核心結構轉變為微服務的架構,將其解放出來。 「而這三層式架構也是全球金融產業上雲的基礎架構。」他解釋,穩後台強調的是安全、穩定、可靠,較接近以往核心的概念,而大中台則是將散落在各處的資料集中在一個平台上,進行交叉運算,讓資料可以跨業務、跨公司以及跨人。至於敏前台則是將前台敏捷化,過往前端應用程式人員要撰寫一個銀行服務可能要費時六個月,但如今導入DevOps開發方法,在符合資安與法規的要求下,把應用程式抽取出來、資料拿得到,就可以推出一支應用程式,而且可以一邊做、一邊改,就跟現在的行動App作法一樣。
在這樣的架構下,最容易上雲的是敏前台,原因在於,應用程式主要是對外接觸,並沒有資料儲存或處理的問題,資料會被儲存在中台,而傳統的金融鏈則位於後台,如此一來,雲端的架構就自然而然成形,「直接將25年前的系統架構從地端搬到雲端是行不通的,一定要進行核心轉型跟微服務化後才會往雲移動。」卞志祥繼續說明,從這個角度來看,微軟提供的SaaS服務如Microsoft 365、Teams、Power Platform、CRM等等與銀行上雲就會高度相關,「微軟是全球少數雲端服務供應商中,同時提供IaaS、SaaS跟PaaS服務的業者,目的是協助金融產業改變員工與協作的互動方式(Empower Employees)、優化內部流程(Optimize Operation)、改變與客戶的接觸與應對方式(Engage Customers),最終才有辦法看到新的業務模式(Transform Products)。」
監管成上雲挑戰之一
金融科技已成當代顯學,金融業者無不致力於緊扣消費市場需求,推出切合消費者生活情境的創新產品。然而因涉及龐大的隱私數據,在擁抱新科技的同時,也受各國法規嚴密的監管。
伊雲谷數位科技雲端事業部總經理林儀認為,這幾年主管機關逐步鬆綁法規,例如2019年底金管會已修改「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宣布開放金融業者上雲,但台灣還是比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相對嚴格。在高度監管以及人才不足的情況下,許多金融銀行對上雲都躍躍躍欲試,卻處於無法實行或是先從周邊應用著手的情況。
她提到,「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因應遠距工作的需求而導入協同合作工具,其實並不能算是金融上雲,只能算是使用習慣的不同,從原本地端的作業軟體改成雲端訂閱。所謂的金融上雲,較嚴格的說法應該是將金融業的應用系統或是核心系統搬遷上雲,如果銀行能把主要業務如存匯系統或是ERP系統上雲,那麼才算是真正實現。」
在亞太地區設有14個據點的伊雲谷,過去五、六年間也接觸許多金融數位轉型的案例,從海外的經驗回頭再看台灣金融上雲的作法,林儀觀察,台灣金融產業其實相對保守。她以香港某壽險業為例,為了解決旅行平安險投保與理賠過程繁瑣的人工作業,該壽險業改採線上填寫,而且利用系統介接每一天飛機起降的資訊,掌握這個乘客所搭乘的班機是否延誤,若有,乘客也無須申請,保險公司便會依照乘客所投保的旅行平安險的內容來理賠,並且自動把錢匯到乘客戶頭。因為所有流程自動又簡便,下回再搭機的時候,這位乘客一定會希望在這家壽險業繼續投保。但是同樣的場景,如果要搬來台灣,就變成需要主管機關的特許,而這也是現今許多金融業面臨的難處。
涉及部門眾多短期核心難上雲
去年,勤業眾信與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合作發布《2021台灣金融科技趨勢展望》,調查內容指出,無論是開放銀行的資料串接、RegTech的即時監控,或是顧客行為的龐大資料整合,金融業將越來越需要雲端資料儲存與敏捷運算的能力,未來上雲將是金融數位化的趨勢,不管是從效率與資安角度,或是許多新的科技工具,都會是以雲端為基礎發展。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風險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指出,雲端對金融產業的重要性其實可以從幾個構面來看,首先是可以加速業務的創新發展,其次可以補強原先不足的IT資源,而且在處理效率方面也會大幅提升,最後在災害應變方面也會有所助益。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業務單位找IT部門尋求資源,從評估到採購大概要數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但是同業很可能在這段時間前就推出同樣構想的服務,採用雲端的好處是資源取得容易,可以立即便創建出環境。另外,相較於其他國家大型的金融機構,台灣金融的IT人力遠遠不及,在此情況下,要創建新種業務原本就難度較高,若是有雲平台,反而可以把人力進行一些調配,例如降低傳統基礎架構比重,調升應用端人力或是透過委外的方式在雲上進行開發,藉以取得更好的競爭力。而且由於雲端具備很好的擴充彈性,無須更多的人力管理,在競爭力上,包含創新以及服務的能量、快速應變的能力都會高非常多。
「如果金融機構採用了雲端方案,而雲端服務供應商本身就做到零碳排,那麼對於ESG上也有幫助。」林彥良提到,一直以來,資訊部門在這些題目上都很難參與,但如果選擇了可實現零碳排的雲服務供應商,對於整個金控或集團都會有所助益。 不過,他也提醒,「金融上雲」看似簡單,實則涉及到內部預算、組織、人員流程甚至是資安,可能還會牽扯到法務等部門,由於要參與的部門太多,所以金融銀行會優先從影響最小的部分開始,就目前來看,上雲應用最多的就是辦公室作業、遠距投保或身份核對,再來才是信用風險管理、測試與資訊備援。短期來看,核心上雲並不容易,因為核心系統必須先轉型採用容器化技術或微服務架構,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仍有不小的挑戰。「然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金融上雲,勢必會走到混合多雲的環境,原因在於,若只導入一朵雲將可能失去彈性。當企業至少採用兩家甚或三家的雲端解決方案時,屆時如何管理而且可以結合現有地端環境,同時還要能合規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