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數位轉型 維運管理 混合雲 IDC 成本

混合雲優化有技巧 妥善規畫發揮成本效益

2018-04-10
混合雲為企業帶來許多優勢,但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成本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如何以最精省的成本來建構混合雲將是企業關心的要點,尤其現今許多企業環境並不只有單一雲服務供應商,在多雲環境下,管理成本也是一項亟需克服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近期發佈了一份2018年CIO規畫調查,內容提到,數位轉型已經成為政府資訊長的首要任務,其次則是安全和治理。在票選何種關鍵技術投資有助於實現組織使命時,前三名分別是雲端服務/解決方案、商業智慧分析以及資料中心基礎建設。Gartner研究副總裁Rick Howard指出,許多CIO正在重新平衡資本支出(Capex)以及營運支出(Opex)的模式,以提高成本效益,同時實現雲端策略。

從調查研究不難發現,數位轉型與雲端技術息息相關,愈來愈多的企業運用雲端的靈活性、彈性以及低成本等優勢來加速實現創新業務成果,而這種結合現代化企業IT平台與雲端系統的混合架構,也成為數位轉型的關鍵驅動力。根據MarketsandMarkets調查,混合雲市場將持續保持高速成長,預估到了2021年,其市場規模可望達到約917.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2.5%。

新技術支出列表(資料來源:Gartner)

混合雲為企業帶來了許多優勢,除了可以滿足企業因應業務創新所需的靈活度與擴充性,也為法規遵循、資料隱私性等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同時還能協助企業更有效地掌控支出,減少總體IT成本。但企業的混合雲架構是否已是最佳配置?能否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搾出混合雲的最大潛力?尤其現今許多企業環境並不只有單一雲服務供應商,在多雲環境下,管理成本也是一項亟需克服的挑戰,如何讓企業可以自動化地遷移,避免人為的錯誤以及服務中斷,也至為重要。

混合雲定義有狹有廣

▲ Nutanix資深經理鄭建華指出,企業同時採用私有雲與公有雲之後,維運管理勢必會更加複雜,不同的雲端平台有不同的管理工具,勢必對IT人員帶來更多的複雜度與管理負擔。
隨著企業對雲端的態度漸趨成熟,混合雲應用愈見普遍,企業在設計規畫初期更應考量成本結構與管理維運,以便最大化利用雲端潛力,尤其企業IT成本預算有限,若能將節省下來的資源投入新專案的開發,將對未來更為有利。但是在探討混合雲的挑戰之前,首先需要瞭解市場對混合雲定義的看法。

混合雲經常被簡要地概述為結合私有雲與公有雲的雲端架構,但其實混合雲的概念至今仍沒有很明確,目前在市場上有幾種看法,一種是只要採用自動化機制將本地資料中心的基礎架構擴展到公有雲,便可被視為是混有雲的應用情境;但也有不少人像HPE與Gartner一樣,稱之為混合IT。這種廣義的混合雲,除了雲與雲的組合之外,也包含了雲端與傳統IT基礎架構的組合,或是雲端與虛擬化技術的組合,主要是依據企業不同的業務需求而混合搭配使用,以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挑戰。

另外,也有供應商認為,混合雲必須要做到讓應用服務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私有雲與公有雲之間雙向遷移,例如Nutanix便是以此為目標,而有些供應商則認為混合雲是私有雲服務的擴展或是公有雲服務的擴展。

雖然對混合雲的定義細節仍有少許歧異,多數專家均一致認為混合雲已然是數位轉型的基石,而企業更是將其視為主要的轉型策略之一,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近期公佈台灣最新公有雲服務市場追蹤半年報(Semiannual Public Cloud Services Tracker)指出,公有基礎建設雲服務(Public IaaS)方面的上半年市場總額,便較去年同期成長40.9%。

行動上網驅動從周邊進入核心系統

▲ HPE台灣技術規畫處副總經理范欽輝指出,資源池訊息的不透明往往也容易導致成本浪費,而成本優化的前提是必須知道在不同資源池中的成本結構,才能制定優化策略。
是方電訊規畫處副總經理江文漢認為,行動上網、消費者習慣改變以及新服務崛起,是驅動企業積極擁抱雲端的主要因素。「過去七、八年間,行動上網顛覆了全人類生活與網路使用習慣,從原有的固接上網大幅轉向行動網路。根據調查,台灣行動上網人口高達兩千多萬,而這意謂了使用者擁有多台行動裝置,再加上即時通訊與社群網路如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成為主流,資訊世界節奏大幅加快,企業傳統部署的IT基礎架構已不符所需,勢必需要做出改變。」

他提到,像傳統採購流程,從頭開始評估、計畫、採購到導入的時間太過冗長,早已無法滿足需要,再加上初期高昂的建置費用,使得企業紛紛開始使用雲端服務來取得快速部署與彈性應用的優勢,舉例而言,當企業舉辦特定的行銷活動時,毋須擔心蜂擁而來的流量將自家網站服務擊垮。另外,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AI)等趨勢發展,也帶動雲端應用需求,像是輿情服務便需要大數據分析,若是企業自建分析平台,所費不貲,而公有雲端的服務可以讓企業在短時間內即可解決需求。

博弘雲端(Nextlink)解決方案處處長宋青雲則觀察,近期企業系統上雲的趨勢明顯,而且已經開始將內部使用系統往雲端搬移,「早期企業主要是把網站或是周邊系統先試放到公有雲端環境,但如今包含電子郵件、ERP等系統都已常見到企業上雲,」他提到,由於這些系統或多或少均與企業內部資訊系統有所關連,不管是API串接還是資料庫共享,在資料存取方面可能需要以專線或VPN串接雲端與地端,因而混合雲的架構趨勢也會明顯一些。 另外有一部分的因素是來自於大數據分析需求的增加,企業開始會使用雲端服務來協助進行大數據分析相關工作,由於資料可能有合規性需求,因此企業會先在本地端進行預處理例如去識別化後,把資料傳送到雲端上交由大數據分析機制運算,再把結果回傳至企業內部。在這個狀態下,企業很自然地就會透過VPN與混合雲架構進行溝通。

在傳統架構部分,比較常見的是備援、備份的需求。企業即使佈建私有雲,還是有可能因為資源不足或某些特定事件,而以雲端做為備援機制,或是將相關的工作負載卸載到公有雲上進行相關的處理。如果把一些工作負載也放到公有雲上時,私有雲與公有雲就會共享一些資料,促使混合雲架構更形普遍。

成本與管理挑戰

▲ 是方電訊規畫處副總經理江文漢認為,行動上網、消費者習慣改變以及新服務崛起,是驅動企業積極擁抱雲端的主要因素。
企業混合雲的應用比例逐年增高,混合架構愈益複雜,使得企業挑戰也跟著加劇,甚至在許多環節上造成成本與管理上的負擔。Nutanix資深經理鄭建華便指出,就技術層面而言,應用服務的雙向遷移至今仍有許多技術尚待克服,一方面企業內部可能沒有熟悉相關技術的IT技術人員,要自行主導應用服務遷移有其難度,其次,將應用服務移轉上公有雲目前還存在技術門檻,主要來自於應用程式原生的設計架構問題,若早期的設計沒有將水平擴充納入考量,便很難運用公有雲的資源實現水平擴展。再者,企業同時採用私有雲與公有雲之後,維運管理勢必會更加複雜,不管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原本都各自有不同的設計概念與操作介面,而且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工具,勢必對IT人員帶來更多的複雜度與管理負擔。

他表示,若是有一個簡單管理的平台可以整合私有雲與公有雲的資源,如此一來,企業便可以克服技術挑戰,只需要在單一介面中輕鬆一鍵點擊,即可完成部署、維運與管理,藉此降低雲成本與複雜度。

另一方面,資源池訊息的不透明也是導致成本無法優化的原因之一。HPE台灣技術規畫處副總經理范欽輝舉例,假設企業有一新應用服務導入需要10台虛擬機,但企業IT人員並沒有發現企業內部還有10台虛擬機可供使用,反而轉向雲端訂閱了10台虛擬機資源。又或者企業並不知道該應用若部署在企業內部資料中心遠比在雲端訂閱來得便宜;或是基於法規遵循,新服務應用必須部署在企業內部資料中心,但因為資訊不透明,結果又採購了實體伺服器來因應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何目前有不少混合雲/多雲管理軟體推出,因為成本優化的前提是必須知道在不同資源池中的成本結構,唯有知道成本結構才能有一個參考依據,並且制定優化的策略。」

此外,缺乏完善的架構設計,也可能導致雲端成本支出增加。是方電訊規畫處副總經理江文漢解釋,造成成本挑戰的原因極有可能出在架構與設計不良,導致高估企業原本的需求,因而規畫出超出運算、儲存、記憶體所需資源的決策。舉例而言,若是企業選擇把電子郵件系統或檔案伺服器部署在雲端,又允許所有的員工自由分享,那麼雲端資源與流量的費用就會超出企業預估。試想,如果100位業務同仁都從雲端上下載同一份資料,費用一定比從雲端下載一份資料至企業內部後再進行分享的設計要高昂許多,畢竟雲端的下載流量需要計費,若是所有的資料檔案都如此操作,費用將相當驚人。

隨著公有雲服務愈來愈複雜,所提供的功能愈來愈多,一般企業用戶並不一定可以很快地瞭解公有雲業者到底可以提供哪些相關的服務,博弘雲端解決方案處處長宋青雲也建議企業在部署前透過第三方業者協助,或是使用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評估工具,以便正確地評估與部署,節省成本同時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另一個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是,企業IT部門僅僅只是代為訂閱者,而真正的使用者則可能是其他部門,在使用者希望在雲端上訂閱的資源可充份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很有可能會有超估的情況,但使用者可能沒有意識需求已經超估,這時透過代管者定期提供一些報表數據,就能夠知道資源的使用率,並且評估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他說。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