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0年代至今,企業儲存歷經幾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包括儲存系統發展、Unified Storage問世、雲端衝擊以及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SDDC)概念的推展。
三國演義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千年歷史的演變與經驗法則,對於IT領域來說,這句話彷彿也反映著部份的IT架構主流演變過程,企業儲存就是一個例子。在1960年大型主機的年代,當時僅僅著重於運算能力,儲存地位並不高,縱有儲存需求,也是直接依附在主機內,算是與主機「同源」。而後,網路附加儲存(NAS)、儲存區域網路(SAN)發展,讓伺服器運算與儲存裝置從此拆開單獨建置,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分野。但近年來隨著儲存軟體化、儲存虛擬化以及儲存伺服器等發展,伺服器與儲存過往涇渭分明的角色也日漸模糊,同樣的硬體,企業可以拿來承載應用服務,也能在其上搭載儲存軟體,成為一台道道地地的儲存系統。
四大里程碑
IDC台灣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高振偉指出,從1960年代至今,企業儲存歷經過幾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從儲存系統發展、Unified Storage問世、雲端衝擊,到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概念的推展,每一個階段都引領企業儲存的技術發展與趨勢導向。
|
▲企業儲存發展重要里程碑。 |
「回顧儲存發展歷程,1980年代雖然提出直連式儲存(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概念以及RAID磁碟陣列,但是在架構上,這種藉由擴充埠與之連結,主要還是依附在伺服器的運作形態,即使推出相關的裝置只能算是儲存設備。」他提到,真正儲存系統發展要歸結到2000年網路附加儲存(NAS)以及儲存區域網路(SAN)問世開始,也是第一階段歷程的改變。接著,2002、2003年,EMC率先喊出統一儲存(Unified Storage),讓企業儲存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在這個階段,儲存系統同時整合了NAS與SAN,在單一平台下實現對Block與File一併管控。
2006年Amazon走向商業服務推出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 S3)之後,對企業儲存市場又是一項衝擊,企業開始認知到遠端儲存的可行性,而On-premises並不是唯一的選項。
「距今最近的一次變革點,則是2012年VMware正式提出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其帶出的軟體定義儲存概念,正深刻地影響著企業儲存發展,而且儲存虛擬化將變得非常重要。」高振偉繼續說明,「儲存虛擬化與Unified Storage時代談的儲存軟體化不同。所謂儲存軟體化是讓軟體與硬體抽離,但是沒有辦法跨平台管理,雖然,當時業者推出儲存閘道器企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畢竟它並不是一個通用的商用產品,而且需要工程師(FAE)到企業端協助導入與設定。但是VMware的VSAN則是做到了可以直接跨平台管理,而且可以大量的部署,在IDC的觀點中,這個時間點就是儲存虛擬化的指標。」
未來趨勢觀察
展望未來儲存發展趨勢,高振偉認為,首先是在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需求下,將刺激出軟體定義儲存的發展。原因有幾點,一是面向世界級的大型企業向來對技術要求也較快,會率先導入應用,而且部份企業之前Server Farm建置超乎了實際需求,對於這類型的企業,提高使用率是第一要務,因而會優先選擇儲存虛擬化與軟體化。其次是為了降低成本,像是產線端的物聯網都可能採用軟體定義儲存來滿足需求。另外,科技製造業正面臨紅色供應鏈衝擊,為了避免人才被挖角或跳槽時,資料跟著被帶走,企業會導入VDI解決方案,這時就會應用到軟體定義儲存,而且快閃記憶體的導入也會愈來愈高。
第二個可觀察的趨勢是因為混合雲而帶動儲存虛擬化。對於儲存業者來說,公有雲服務極有可能侵蝕原有的業務市場,因此對於讓企業環境內的服務移植到公有雲上還是會消極看待,另一方面,在安全性考量下,私有雲的安全性、彈性以及可用性還是較高,綜合整體混合雲就變成一個較為可行的方式。「混合雲要求的是系統彈性,伺服器虛擬化已很成熟了,接下來是儲存領域,要打造混合雲,儲存虛擬化一定是必經路程。」
IDC 高振偉
現任IDC台灣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研究領域包含企業儲存應用、企業資訊安全應用以及資料中心整體方案等市場研究。此外,高振偉也負責台灣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提供業者與代工業者相關研究。
在加入IDC之前,高振偉曾任職於全球主要代工廠商的策略投資與新產品開發部門,負責協助進行新產品與投資對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