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提升人機協同力 
AR應用遠端檢修增韌性

製造現場IT/OT虛實整合系統 邁向智慧應用創新商機

文◎洪羿漣

台灣製造業類別眾多,產品屬性不同,市場競爭樣態差異也頗大,近兩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干擾,長短料、缺櫃、塞港等問題循環上演,再加上全球政經情勢詭譎多變,驅使企業加快發展智慧製造的計畫,藉由物聯網、雲端運算、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AI),讓資訊科技(IT)與營運科技(OT)相互融合建構虛實整合系統(CPS),從自動化邁向數位化、數位優化,達到智慧化的目標,彈性因應外部環境各種不確定因素。

政府持續推動以「5+2產業創新計畫」輔助產業升級,其中一項為智慧機械,目的是以智慧技術發展智慧製造,提供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推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日前總統蔡英文在公開場合演講指出,面對疫情衝擊、地緣政治變化以及各國提出2050碳中和目標,台灣更應該朝整合資通訊產業、精密機械產業及智慧製造技術驗證場域,一起組成國家隊,共同拓展市場,讓台灣成為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的最佳夥伴。

生產現場的虛實整合系統,奠基於國際自動化協會ISA-95(IEC 62264)標準控制系統模型,Level 1到Level 3屬於OT領域範疇,涵蓋生產線必要的感測與控制、資料蒐集與監控(SCADA)、製造營運管理(MOM)、製造執行系統(MES)等應用系統;Level 4到Level 5則為IT領域,企業資源規劃(ERP)、先進規劃排程系統(APS)、商業智慧(BI)、決策支援系統(DSS)等,皆為常見的應用系統。OT與IT相互融合後,可讓技術供應商與生產製造業得以建立統一溝通語言,人與機器皆依據標準資料格式交換訊息,進而基於大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模型分析輔助,提高產線生產力、產品良率,滿足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

善用藍湖新策略厚植智慧化DNA

台灣製造產業結構大多為水平分工,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簡禎富觀察,近幾年紛紛以工業3.5、工業4.0為發展目標,實際上產業鏈上下游發展速度存在落差,遭遇到的障礙也不盡相同,或可仿效指標性企業,先著手引進新興資訊科技技術建構虛實整合應用,以建構決策型組織,運用「藍湖策略」提高競爭力。 對多數企業而言,智慧製造的意義除了生產現場的變革,產品銷售管道亦須跟進,仰賴上下游供應鏈協同合作共同來實踐。問題是,現階段仍有許多企業仍沿用以往管理模式,凡事須經由高階經營層會議協調最終決議,再交辦相關部門執行。

簡禎富認為,供應鏈的協同合作理應轉換為平台方式,按價值的來源規劃組織架構,也就是依照PDCCR(Pricing-Demand-Capacity-CapEx-Cost-Return)架構規劃,提高少量多樣生產能力,並且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由科學數據引導執行方向。而協同合作平台則可釐清整體生產線工作流程,減少人工操作無效率的環節,讓執行任務變得更透明,藉此降低決策複雜度。

他提出「藍湖策略」用意是讓企業專注於自家擅長的技能,把藍海碎形化為藍湖,透過客製化、新興資訊科技與自主研發提高競爭力,讓更多企業成為隱形冠軍,打造藍湖聯盟生態系統,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維持高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