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導入國際安全認證
對台灣的供應鏈廠商來說,國際間的汽車與工業安全認證不易通過,須同時克服系統級與資安的挑戰。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副理趙翊廷說明,從時間軸分析安全認證實際運作流程,可知整體以管理計畫為核心來決定資源的應用方式,再透過反覆的修改與測試,確保產品符合特定應用領域的安全規格。當管理計畫擬定完成,針對系統架構,產品開發人員需要釐清產品的需求目標,包含規格等,同時確定產品最終的安全驗收方式。接著由軟/硬體開發團隊制定文件管理計畫,確立成本與文件,以呈現不同整合方案之間的差異,並建立可長期追蹤產品的依據。
他繼續指出,隨後在產品的軟/硬體整合階段,開發人員確認產品概念的細節,負責統整架構的人員則要實際確認如何開發產品、採用哪些元件等。然後執行產品的資安風險分析,最後訂定技術團隊使用的詳細規格,交由軟體及硬體團隊執行,確保軟體或硬體故障時的偵測方式與應對、分析的方案。最終在驗收階段進行軟/硬體的整合與測試,以及測試實際使用時需要改善的部分,如果需要修改,便回到系統架構的工作階段,重新修正到符合認證要求為止。以上的認證流程有助於提升產品品質,但是對於產品開發團隊而言,來回修改所耗費的時間,以及修改過程可能發現原有的產品設計不可行,在在為導入安全認證規範帶來挑戰。
除了認證流程費時,導入安全認證的挑戰包含須要同時通過系統性與隨機性的測試。趙翊廷說明,安全認證的範圍包含功能安全與資訊安全,功能安全關注產品內部的設計,確保產品不會受到電、環境溫度等影響而失效,資訊安全則是產品外部的議題,例如收到品質不好的數據可能影響原先產品設計的行為。為了劃分功能與資訊的認證,認證單位將認證工作區分為系統性與隨機性兩方面,系統方面透過改善開發流程,避免產品設計與軟體出現錯誤,隨機性則藉由確認產品設計與製程,強化產品品質。
整體而言,資安認證透過測試預防已知的安全弱點,盡可能避免未知的安全風險。因此國際上物聯網所需的安全認證的流程嚴謹且費時較長,使得產品開發團隊須要花費大量心力。他認為,法人單位如工研院具備產品與技術開發、教育訓練及第三方認證能力,可輔助廠商的開發團隊強化安全認證相關的細節,加速產品通過認證的時間。